2004年以来,厦门大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平台基地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985工程”二期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围绕重点,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985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厦门大学围绕三个重点,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改革人事聘任和人事分配制度。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教师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985工程”创新平台、创新基地负责人和研究人员;配合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完善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政策,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实行有竞争优势的薪酬制度。
2、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模式,初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实行开放式的学术管理模式,平台、基地实行项目领导小组领导下和学术委员会监督指导下的项目主任(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平台和基地内部实行课题负责制(PI制)。
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计划,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把承担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数作为教师有无招生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行导师组制度,以科研项目带动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二、构筑平台,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1、科研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04以来,“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次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新增“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新增“水声通讯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新增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我校科技园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6年6月,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顺利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家论证。
2、学术论文质量提升。“嘉庚化学”创新平台郑兰荪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的成果《活泼C50的捕获》发表在《科学》杂志2004年第304卷上。2005年10月该平台吕鑫教授的论文“Curved Pi-Conjugation, Aromaticity and the Related Chemistry of Small Fullerenes an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发表在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高达20.233)上。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厦门)”创新平台戴民汉教授的论文《论陆架泵促进大洋吸收二氧化碳》发表在《科学》杂志2004年第306卷上。
“细胞生长与发育调控”创新平台韩家淮教授的论文《先天性免疫激活中的限制性炎症反应》发表在《自然》杂志2005年的免疫学分刊上。2006年12月该平台吴乔教授又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The EMBO Journal》。2007年3月该平台裴真明教授的论文《拟南芥胞质钙离子周期性振荡与钙受体--三磷酸肌醇途径相偶联》发表在第315期《科学》杂志上。
3、科研成果榜上有名。2007年2月由我校中科院院士、“嘉庚化学”平台郑兰荪院士主持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和由“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南方)”平台焦念志教授主持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后者是海洋学科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6年,学校有6项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细胞生长与发育调控”创新平台的王侯聪教授的“优质早稻新品种佳辐占的选育与应用”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荣登一等奖榜首。目前累计在全省推广310万亩,增加农民收入7.3亿元。2004年,我校张乾二、夏宁邵教授获得“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奖”,2006年9月,我校蔡启瑞、张乾二教授获2005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2006年,我校有19项文科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一、二等奖的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四位。
4、社会服务水平提高。2005年,由厦门大学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和养生堂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出的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已正式获准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该疫苗是我国第一种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疫苗,也有望成为继乙肝疫苗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基因工程病毒疫苗。“不锈钢表面超高耐蚀处理技术”、“丙谷二肽的开发研究”、“数控冲载加工自动编程系统”等一批项目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汇聚英才,打造高素质队伍
1、学校围绕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打造一支梯队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梯队。2004年以来,引进讲师以上教学科研人员476人(平均每年150人以上);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新聘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含长江、闽江和厦门大学三个层次)共106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座教授9人;新增“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1人,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5人,校级“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4人;福建省第七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厦门大学“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113人。
2、坚持“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促进实现了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的最佳组合。2004年以来,我校在拥有“物理化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的基础上,新增“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制”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福建省创新团队6个,校级创新团队15个。“嘉庚化学”平台组建了20多个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细胞生长与发育调控”平台通过自由组合形成30多个课题组,实行PI制管理;“台湾研究”基地按研究方向形成7个研究团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基地整合22项子课题开展研究;“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厦门)”构建了2个创新研究集群和1个支撑集群;“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财务管理与会计”等平台和基地则单独成立研究院、组建大平台进行联合攻关。
四、改善条件,科研环境不断优化
1、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优先加强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网络与存储、数字图书文献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2004年以来,按计划购进了一批高精尖仪器设备和大批图书资料(含数据库),其中包括“台情民调系统”、“全国性高等教育研究型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
2、继续改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主要有:特种先进材料实验室3000平方米;化学新大楼16500平方米;海洋大楼8000平方米;信息科学大楼8000平方米;软件学院大楼6000平方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用房修缮改造全部完成。
五、扩大交流,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
1、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各平台和基地以国际学术标准打造国际水平的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基地所依托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主办计量经济学国际培训班;“海洋研究中心”平台协同联合国环境署、国家环保总局、厦门市政府一起举办“2005年国际海洋论坛”,均收到良好效果。
2、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细胞生长与发育调控”平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系共建生命科学联合实验室;“东南亚研究”基地成立了中国大陆首个研究马来西亚的学术机构———马来西亚研究所;“嘉庚化学”平台建立了“厦门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材料设计联合实验室”,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共建“纳米化学与生物国际联合实验室”。
3、举办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已举办“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马来西亚与中马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经贸名人论坛”、“第四届国际环境信息科学会议”、“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与中国”国际学术会议、“SCOR Sediment Trap Working Group Meeting”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十多次;成功申请并获准举办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和第17届国际磷化学会议。
六、质量为先,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2005年年底,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专家组的评估;11项教学成果喜获得2005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位居全国高校前茅,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建设。2004-2006年,我校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9月,孙世刚、沈明山教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发展规划办 洪真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