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教育部党组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职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4月17日至19日,生命科学学院先后召开了多场以“我心中的导师”为主题的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座谈会,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导师。
座谈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肯定了教师从事科研、教书育人付出的辛苦劳动,并针对“学生心目中的导师是什么样的”,“导师需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等问题提出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同学认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之外,老师的人品,师德也要好。老师首先应该有责任感,比较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多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励学生,主动联系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人格、道德的培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如何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在教学科研上是老师,在平时生活中,还可以做学生的朋友。
同学们提出,导师首先应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时刻关注并掌握着自己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能够做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以致开拓创新。导师应该可以从全局的视角,站在学术的高度,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导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平台,在确定前进方向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形成一个创新、高质量的idea,是所有同学最想从导师那里学习的。
同学们希望,在平时生活方面,导师应该细心体贴,抽出宝贵的时间和同学们沟通,最好能成为大家的朋友。一个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的导师,会影响实验室的气氛,让实验室变得像一个大家庭般和谐温暖,也希望导师们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来调节单调的实验室生活。另外,有些同学的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也希望导师们能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适当提高这些同学的补助金额。
作为学生,有些人对于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迷茫,对于生物学科的前景也不是很乐观,不知道如何选择。同学们希望导师能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更好的得选择和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觉得,导师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职场经验,怎么样才能少走弯路,如何争取更多的机会,相信可以给出一些关于规划未来以及选择工作的有用的建议。在就业和出国求学深造方面,同学们也希望可以借助导师的关系网来取得更大的机会。同学们也希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赢得导师的青睐。
据悉,此次以“我心中的导师”为主题的学生座谈会是生命科学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活动之一。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学院党委在搜集整理后,将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了全院的所有教师。
(生命科学学院 林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