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四周年回顾座谈会召开。80多人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四周年走过的的路程,共同感受了一个新兴学科在我校肥沃的学术土壤中快速成长的历程,畅想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12月28日。四年前,学校通过引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其清教授,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整合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物理机电学院等从事临床医学、生物材料、医疗仪器、医学信息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组建了此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综合运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理、工、医结合研究生物医学的规律并以防病、治病为目标的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是唯一能授予“医学、理学、工学博士学位”的学科。
中心的成立,结束了福建省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历史,也为学校创立了一个新的一级学科。该研究中心在成立之初就确立“科研上水平,开发上效益” 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为重点研究领域,以生物材料、纳米技术、组织工程、药物控缓释系统、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测量、诊断和治疗仪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组织研究。
经过四年的发展,该研究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研究中心在四年中,共获得了包含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科技立项81项,共获得资金资助3995万元;申请和获得专利31项;共发表论文164 篇,SCI收录110 多篇(研究中心本部发表论文49篇,SCI收录30篇);获奖成果3项;已经建成厦门市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组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被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参与了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985”平台建设和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64次,先后共有10多位院士来研究中心参观考察,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参观完研究中心后说,“你们这个研究中心建设得很好,你们要在纳米安全性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这个是你们的责任。”
研究中心现在已经在功能性材料、组织工程、生物信息与枋磁共振、细胞发育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张其清教授主持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开发”经过短短两年多的研究,已制订出了产品质量标准,并已通过了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福建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该标准的制订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也为实现该成果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日,厦门市科技局组织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的国内著名药学研究专家,对中心2003年立项承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入型控缓释抗肿瘤制剂的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认为,这种抗癌新药是一种高效、低毒治疗恶性肿瘤的全新抗癌药物制剂,该项成果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具有较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对推动我国、福建省及厦门制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座谈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做指出,“这样一个新兴学科,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在厦门大学的环境里,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有了这样明显的收获,在国内同领域内已经有了非常强的知名度,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高层专家和政府领导的关注,这是非常难得的成绩。同时,张其清教授担任生物医学工程主任,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这个研究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来越强,有了这样好的成长局面。”他充分肯定了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着力表扬了张其清教授领导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对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开发成果等各种成绩。他希望我校能有更多这样的研究中心,能有更多拥有这样丰硕成果的科研单位,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座谈会由科研处处长柳旭主持,柳旭对研究中心的发展与建设,有非常深的认同。他对张其清教授和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祝贺。
张其清教授197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潘容华教授回忆了张其清教授当时在学校学习的场景,他盼望张其清教授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出席此次座谈会的有医学院党委书记邵鹏飞、副书记刘梅、副院长腾伯刚、化学化工学院书记林永生、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王效民、厦门大学附属175医院院长鲁云敏、厦门市第一医院书记蔡建明、厦门市中医院书记姜杰、厦门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田新华等。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