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85周年之际,由我校老党员陈炳三编写的反映我校党支部历史的《囊萤之光》也正式出版发行。6月30日下午,在我校党支部诞生地——校囊萤楼前,该书举行了首发式。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起、罗扬才烈士的儿子罗德标夫妇,我校老领导未力工、潘懋元,省、市有关部门原党政领导、地下党老党员以及校各部处领导出席了首发式。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郑保东主持仪式。
潘世墨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成立的历史意义。他说,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是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它的成立,开辟了以厦门为中心的革命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先锋骨干和时代英才。它所形成的为实现革命理想,为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战斗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是我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校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潘世墨指出,《囊萤之光》以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是献给党85岁生日和中共厦门大学支部80岁生日最珍贵的礼物。庆祝建党85周年,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立党为公、立志为民的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奋发开拓,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陈炳三讲述了自己编写《囊萤之光》的缘由。他说,在1996年,学校庆祝建党70周年时,自己便开始思考如何尽可能地搜集我校党组织在革命时期的具体史料,以达到既存史资政,又以史育人的作用。在校党委的支持下,自己先后筹建了厦大党支部暨罗扬才烈士纪念室,汇编了一本厦大党史画册。后来,自己进一步觉得,应当把我校的光荣传统和独有的“四种精神”浓缩成册,帮助青年学生明史知理、明史知荣辱。因此,便有了编写此书的经历。陈炳三强调,书是属于集体的,自己只是一个代名词。他还特别感谢了我校未力工、潘懋元、孔永松等老领导、老同志对编写的关怀与指导。
学生代表、我校公共事务学院陈敬德发言。他说,青年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意识的社会群体。85年来,以罗扬才烈士为代表的一代代厦大青年,在“四种精神”的指引下,勇立潮头,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校学生更要顺应时代要求,争当发奋成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先锋。
随后,潘世墨、陈炳三等向到场的领导嘉宾赠送《囊萤之光》。
(宣传部 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