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遗传育种技术,将使鲍鱼“身强力壮”,大大增强抗病能力,为养殖业带来更高的收益。日前,由我校、集美大学和福建东山海田实业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和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杂色鲍的遗传改良技术”通过了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对该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杂色鲍是南方沿海的主要养殖鲍种,但近几年来,由于种质退化和环境原因,鲍鱼的抗病能力减弱,成活率低,经济效益下降,使鲍鱼养殖业一度低迷。为解决这一难题,自2001年起,该课题组开始利用遗传育种技术对杂色鲍进行种质改良。据项目负责人、海洋与环境学院柯才焕教授介绍,采用选育与杂交的方法,他们已培育出两个杂交品系和一个抗“脱板症”选育系,其中培育出杂色鲍台湾种群与日本种群杂交鲍苗——“东山鲍”100多万只,在病害流行的情况下,杂交种养殖成活率较同池对照组杂色鲍台湾种群提高63.8%,优势十分显著。
该成果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相结合的杂色鲍育种技术体系。他们开发的杂色鲍杂交育种和相配套的技术已具备规模化生产应用的条件,有望在我省及南方其它省份大面积推广。
(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