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在80年前鲁迅先生曾居住过的厦门大学集美楼前,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暨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隆重举行,这是厦门大学建校85周年的又一重要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为纪念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80周年、鲁迅逝世70周年而举办的重要活动。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副校长李建发,厦门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陈修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碧玲,市政协副主席桂其明,省文联主席许怀忠,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孙子周令飞及国内外鲁迅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主持。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期间,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两门课程;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两本教材;创作《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奔月》等,完成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五篇文章,共约17万字。
为了纪念、学习鲁迅,厦门大学于1952年10月创设鲁迅纪念馆,纪念馆设在鲁迅先生在厦任教居住过的集美楼二楼,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设在高校的纪念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学校先后多次对该馆进行整修或调整。今年,为迎接85周年校庆和开展鲁迅纪念活动,在鲁迅先生亲属及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支持下,学校对该馆再次进行重修和布置。整修后的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现有五个展室,第一室简要回顾了鲁迅的人生轨迹及思想历程;第二室陈列鲁迅在厦门时的历史文物资料;第三室是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展览;第四室辟作纪念室;第五室为鲁迅故居,室内摆设按鲁迅当年居住时的原貌布置。此次重修突出了鲁迅先生在厦时期的史料,增设了“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展室。展室中展出了鲁迅之子周海缨先生赠送的一只木制行李箱,这只木箱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广州,再从广州到上海,陪伴鲁迅先生多年,弥足珍贵。此外,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寄给许广平的明信片、鲁迅即将离开厦大时与林语堂等人的合影、《两地书》手稿的复制品、鲁迅与许广平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如毛线团、老花镜、放大镜等也陈列于此。在主题为鲁迅与厦门大学的第二展室中,还增加了由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捐赠的鲁迅支持厦大学生创办的文学刊物《鼓浪》创刊号及第五、六、七期原件,从而改变了《鼓浪》只出过六期的说法。
潘世墨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鲁迅在厦大写下的文字,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鲁迅在厦大的工作和生活,为我们学校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留下了最直观和形象的鲁迅精神。纪念和持续研究鲁迅,学习和弘扬鲁迅不朽的“民族魂”精神,是我们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使命,也是我们学校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值此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之际,召开“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他相信,鲁迅纪念馆的重修开馆和鲁迅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一定会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我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鲁迅研究的开展。
洪碧玲在致辞中称,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暨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的举行,也是厦门文化建设发展上的一件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用鲁迅的光辉典范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周海婴先生在致辞中说,鲁迅从日本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与学生亲密无间,是位见解深刻、和蔼可亲的教师,并不是永远一副“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厦大的鲁迅纪念馆更加突出鲁迅的教育活动,展现鲁迅置身提高国民文化的思想和关怀国人命运的情怀,以及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让人感受鲁迅温婉的一面。这也是厦大纪念馆区别于其余4个纪念馆的所在。
鲁迅研究专家代表、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所包含的精神内蕴十分独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的孤苦和忧患深广的精神意识,走进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就像走进了鲁迅思想的大门的一个特别的入口。
朱崇实、潘世墨、陈修茂、洪碧玲、桂其明、周海婴、许怀中、王富仁、孙玉石、孙郁等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剪彩。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来自国内外的70余名鲁迅研究专家、现代文学学者将就“鲁迅在厦门”、“鲁迅与中国文化省思”、“国内外鲁迅研究回顾与今后的开展”及等主要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周令飞将代表周海婴做主题演讲,这是鲁迅亲属首次在全国鲁迅研究会议上发表学术见解。
(宣传部 陈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