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深化改革,谋求发展,努力创建世界知名大学
——2006年新年献辞
校长 朱崇实教授
全校教职员工同志们、同学们:
再翻过一页日历,我们就将送走令人难忘的2005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06年。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岗位上的教职员工,向为学校发展作出过贡献的离退休同志们,向刻苦学习、蓬勃向上的全体同学们,向心系母校、服务社会的各地校友,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厦门大学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节日的祝贺,恭祝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2005年是国家“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年度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又一次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谐统筹”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新方向,描绘着祖国建设的新蓝图;“神州”六号续写中华儿女飞天新篇章,再创载人航天飞行新纪录,极大地增强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海峡两岸“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的历史性突破,使两岸的交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可以说,2005年充满着中国人民对未来、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而这种渴望和追求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与全国人民一样,厦门大学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追求自身未来和理想的征程上也续写下浓浓的一笔: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认真讨论和修订了学校“十一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目标规划,为学校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学科建设又获佳绩,“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传染病诊断与预防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建设;在全国第十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我校新增 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新增3个工程硕士领域,成为全国首批进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单位之一;还有65个二级学科新入选福建省重点学科。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又结硕果。化学化工学院田中群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18位教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教学工作成果卓著。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1项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与校外合作1项),二等奖9项(与外校合作2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1位;6门本科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的免疫学分刊上发表;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重室团队入围教育部创新团队;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被教育部列入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由此我校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增加到5个;2005年度我校科研经费达1.5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在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有较大突破。人文学院陈支平教授等主持的项目获得了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实现了我校文科国家级重大课题项目零的突破;海洋与环境学院中标国家海洋局“908专项任务”,合同金额达1000多万元。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校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正式进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系列;我校的“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五家试点单位之一。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学生培养质量又有新的进步。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取得了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参赛的265所高校中名列第11名,比上一届前进了6名;张先清博士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年度本科生就业率达97.07%,研究生就业率达98.67%,高职生89.78%,厦门大学毕业生依然是最有竞争力的团体。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由我校参与发起成立的“全球七校联盟”运转良好,成效显著,今年又正式接纳日本明治大学加盟,联盟的队伍不断扩大;到今天为止,已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40多位外国大学校长、副校长应邀答应来参加我校明年4月的85周年校庆,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大学。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216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西村、北村旧房改造工程已顺利完成拆除工作,进入挖掘地基和钻探阶段,漳州校区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化学大楼、海洋大楼、博士生公寓等建设项目即将或已经投入使用,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历时近半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内容和任务,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到100%,为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创造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也进一步夯实了我们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但我们在为成绩感到振奋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厦门大学离世界一流水平,离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
2006年是我校建设与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厦门大学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面前,厦门大学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应当做出怎样的新贡献,是摆在每一个厦大人面前的严峻课题。同时,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厦门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一年及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各项改革,努力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切实落实整改方案,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985工程”二期建设,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打造一流队伍,构筑适应创新要求的“学科平台”,建立健全利于创新的评价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我们要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入教学改革,进一步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以85周年校庆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和知名度;我们要加快 “216工程”建设步伐,继续完善公共和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努力构建“平安、优美、节约、文明”的和谐校园。
同志们,同学们。即将到来的新年对于厦门大学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我们将在2006年4月6日迎来母校85周岁的生日。85年前,校主陈嘉庚先生为我们确定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85年来,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厦门大学已经拥有了一个光荣而辉煌的昨天,也拥有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今天,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厦门大学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凝聚智慧,释放激情,开阔视野,脚踏实地,在追求未来和理想的新征程上再一次迈出坚实的脚步,去迎接又一个收获的季节。
最后,再次祝愿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愿厦门大学的各项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也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