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举行成立三周年座谈会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31日 来源: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成立三周年座谈会于12月29日在嘉庚3号楼215室隆重举行。中科院院士郑兰荪,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鹏,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力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魏洪沼,校长助理黄如彬以及厦门市科技局、卫生局、财政局相关领导,学校机关部处、医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机电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负责人,厦门市中山医院、第一医院负责同志,医学院相关系、部、中心老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工作人员、研究生等100多人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由科技处处长林昌健和医学院书记邵鹏飞共同主持。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副院长张其清教授首先在座谈会上作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三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报告,他指出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结束了福建省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历史,也为厦门大学创立了一个新的一级学科。该研究中心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整合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物理机电学院等从事临床医学、生物材料、医疗仪器、医学信息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建立的科研机构。2003年,研究中心建立了福建省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硕士点;2004年,经厦门市科技局批准,以该中心为基础成立了“厦门市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并首次开始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课程班学员;此外,该研究中心还参与了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985”平台建设以及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并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郑兰荪院士和林鹏院士在致辞中分别在会上强调了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性,希望研究中心加强与化学、生物、物理与医学学科的交叉,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学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厦门市科技局,中山医院,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机电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招生办的负责同志也相继在座谈会上致辞,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同时表示对研究中心的建设给予支持。

潘世墨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三年来的工作,他说作为一个只有三年发展史的研究中心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学校所有的研究中心里都是罕见的,同时该研究中心是目前学校跨学科最多,并在学科交叉方面唯一一个做得较好的团队。21世纪学科交叉已是大势所趋,该研究中心的成功已成为其他学科交叉的榜样,将会推动我校更多学科的交叉和发展。尽管张其清教授是双聘教授,但是他90%的时间都花在该研究中心建设上,也是我校在引进兼职教授方面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医学院尽管规模还比较小,但是以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为首的科研已初见成效。因此,他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该中心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祝贺,并对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和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努力工作表示感谢。希望该中心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借助中山医院加盟厦门大学的东风,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办成全校乃至全省的公共平台,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

陈力文副书记代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对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三周年表示祝贺。陈副书记在致辞中说,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我校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她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该研究中心的发展与建设,希望中心成员努力工作、不断创新,继续推进各方面的工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以及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王豪杰书记、朱崇实校长、杨勇副校长及张颖副校长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对研究中心三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会议表示祝贺。

截止目前,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已从国内外引进博士、博士后、硕士学历以上人才共12人(其中国外引进5人)并招收博士生3名、硕士36名和硕士课程班学员29名。三年来,该研究中心共获国家“十五”攻关、“86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立项65项,科研经费2411万元;发表论文111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23项;获奖成果3项。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YTFX-QB1A裂隙灯图像分析系统”在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制订出了产品质量标准,该标准的制订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也为实现该成果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中心在重视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研究中心的所有教师都参与了医学院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共承担14门研究生课程和6门本科生课程,在2005年厦门大学青年教师本科教学技能比赛中医学院唯一获得大理工科组预赛第一名和决赛一等奖也是研究中心的教师。

总之,历经三年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凝聚力和实力不断增强,教学工作全面展开,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学科建设凸现成效,科研工作取得实效,成果转化只欠东风,国内外学术交流全方位展开,影响力不断增大,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学校通过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带动全校该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

(医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