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言语朴实却是真情流露的感谢信寄到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来信的是宁夏海原县关桥中学的师生,他们对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2003级硕士一班党支部在该支部书记杨俊华的带领下,通过厦门大学支教队几年来对该校多名同学的资助以及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捐助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对他们的无私关爱和对西部教育事业的热情支持更是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笔者于是采访了化学系2003级硕士一班党支部书记杨俊华,对该支部三年来对宁夏海原县关桥中学的师生们给予的帮助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初见这位身材娇小的党支部书记,听她将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心灵深处不免微微一颤。
早在2004年3月,厦门大学支教团在三家村举办题为《远方》的图片展,当时还就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杨俊华看到图片展后就与支教团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以支部的名义资助几名海原县的贫困学生,这一决定马上得到了支部绝大多数党员的热情支持,在厦门大学支教团的帮助下,他们很快确定了资助对象并开始了对关桥中学孩子们的经济资助。很快学院的其他党员们也知道了这个资助的渠道,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参与到这项奉献爱心的行动中来。资助的形式也从开始的集体资助个别学生发展成了多对一帮一的形式,爱心得到了共鸣,受资助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同时,除了给这群孩子们经济上的资助外,该支部的党员们也在精神上给了这群孩子莫大的关怀,除了平时轮流和孩子们通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外,还在新年给该校初一全年级的两百多个孩子寄去了印有厦大风光的明信片,看到支教团成员们寄回来的孩子们收到明信片时开心的笑脸的照片,大家的心中也无比欣慰。当支部得到了被评为优秀党支部的300圆奖金后,支部党员们一致决定将这些奖金用来买一些书籍送给关桥中学,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做点贡献,虽然这三十多本加上邮费价格不菲的书籍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无私关爱和对西部教育的热情支持深深打动了关桥中学师生们的心。
每个孩子每学期200元的学杂费对我们而言也许仅仅是一件衣服,一双鞋,但对于地处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学龄儿童而言也许就意味着他们一生命运的改变。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谁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徐本禹曾经说过“因为别人帮助了我,我肯定要帮助别人”,因了这份朴素的情怀,他以感恩的心和实际行动感染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也许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像徐本禹那样走进大山深处用稚嫩的肩膀抗起贫穷和孤独,也许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像厦门大学支教团那样远赴宁夏迎接大山那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但至少我们应该有勇气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有勇气作为志愿者走进聋哑学校、老人服务中心献献爱心,有勇气省去自己部分不必要的开支改变大山那边一个孩子的命运……
爱心,仍在蔓延;行动,仍在继续……
(凌云报记者黄贝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