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9月2日,科举制在风雨飘摇中被废止。值科举废止100周年纪念日,9月2日至4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学者们在理论层面对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影响进行探讨,以求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废除和科举学的发展,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共计150余位研究科举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除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外,还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学者。研讨会收取了120余篇论文,主要围绕科举制的历史、影响与科举学的现实意义等展开讨论。
科举制是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古代的考试取士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制度。从隋唐到明清,从创立到废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著即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盖棺尚未定论,争论仍在继续。”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潘懋元教授表示,研讨会并不是要为中国科举制度“唱挽歌”,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一制度的功过是非,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在总体否定中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东西,并从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或启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对科举制的评价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出现各种与历史实际不符的说法”,他提出要为科举制平反和正名。
学者们认为科举制对选拔人才、普及文化,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成效卓越,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要用才能而不是按照出生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使得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成为可能,对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亦有重要影响。
伴随着对科举制新一论研究热潮和众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科举制的研究深入,“科举学”逐渐形成。1992年,科举学的倡导者刘海峰和他的研究生们以科举考试研究作为科研与教学重点,首倡建立了“科举学”。刘海峰在《为科举平反》一文中说:“正是在为科举制平反的大趋势中,‘科举学’应运而生。‘科举学’的提出本身具有某种为科举制平反的含义”。
在会议的闭幕式上,刘海峰说“‘科举学’的发展趋势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释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历程。科举废止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相信,科举学必将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门烁然可观的显学。”。
(宣传部 马进龙 高教所博士 殷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