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小花也能结硕果” ----我校第一批校内预研基金(B类)项目顺利结题
发布时间:2005年07月15日 来源:

近日,由实验办组织相关学院分管副院长对我校第一批预研基金(B类)项目进行了结题评审,评审项目13项(项目金额共25.3万元),从验收结果看,所有的项目都按原计划顺利进行,其中有的研究成果超过了任务书原定的预期目标,项目任务完成出色。

我校自2003年起根据《厦门大学创新工程与繁荣计划基金管理办法》设立预研基金(B类),主要用于资助科学仪器专家和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学仪器设备的创新性研制与新功能开发。特别支持鼓励在研项目少且申请项目立意新、针对性强、短期内能出成效的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申请,以推动仪器设备的研发,调动科学仪器专家和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研发服务。

我校第一批预研基金(B类)共立项13项,所属单位分别是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实验办。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2万元,与那些几十万、上百万的项目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得到的成果却是相当丰硕。章慧老师的 “CD光谱仪新功能开发—固体CD及动力学CD光谱研究” 项目,不但总结出一套手性样品的固体CD光谱测试方法,同时还自行设计和制作固体及薄膜CD光谱测定的辅助配件—旋转测试装置,打破了目前商品化的CD光谱仪只能进行溶液样品测试的常规,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陈伟老师的“LCR全自动闭环检测系统的国产化研制”项目完成的样机不仅已在我校其他院系实验室使用,同时还参加了全国高交会,展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第一批预研基金(B类)的设立到结题评审,专家们认为经过近两年的培育,项目负责人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性都非常高,项目执行结果与学校设立基金的初衷相吻合。预研基金的一朵朵小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推动了我校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同时,专家们建议学校对完成较好又有继续研究需求的项目追加后续投入,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申请,利用仪器进行新领域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提高科研水平。

(实验办 陈晓兰)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