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6日举行的校党委党校第54期学习班开学式上,校党委书记、党校校长王豪杰和校长朱崇实分别作报告强调指出,办学的国际化迫在眉睫,必须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我校的国际化程度,今后此方面工作是学校“架桥铺路”,院系“冲锋陷阵”。
王豪杰书记在报告中首先向学员们阐明了本学期之所以要开办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题学习班,是为了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做好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紧迫性,即:国际化是学校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大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这也是落实学校本学期工作重点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及时跟上这个时代潮流。
王书记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性:国际化与高校的知名度紧密相联,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化能够拓宽我校学者和管理干部的国际视野,使之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世界性和前瞻性;国际化有利于人才建设和学科建设,当今世界,学科发展从分工走向综合,通过比较和借鉴,才能发现差距,取人长处,发挥优势;合作办学可以使我们获得良好的国际办学资源。
王书记用“喜忧参半”来形容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指出喜的是近几年来我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进展,有效果,有亮点。忧的是有四点不足:一是由于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重视不够,宣传推介不力,主动“攀亲”进行合作交流的不多;二是广度和深度不够,实质性的合作还不够多;三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发挥得不够;四是办法不多。
在谈到今后工作的重点时,王书记说,除了继续有重点地做好学校层面上的合作交流外,要将合作更多地放到学院、研究院乃至系、所、研究组、学科带头人。
校长朱崇实在报告中提出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要贯彻“24字方针”,学校“架桥铺路”,院系“冲锋陷阵”,应对国际化挑战。
朱校长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指出高校国际化的大趋势和我校的应对策略:
科学没有国界,这一特性决定了一流大学必须是一所国际化大学。大学是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创造中心,而且从整体上说它是全人类的,其功能与属性也是其数百年来年轻的根本所在。
一流的大学都是国际化的大学。一流大学的成果已为世界所共享;一流大学教师和学生跨越了国别和地区限制;实验室和电子课件开放;学校的文化与理念包含着国际化概念。
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带给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培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流人才。我们应当顺潮流而动,而且要站在前面,否则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
我们的应对措施。我校已经确定了在本世纪初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迈进。我们的“24字方针”: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制度创新,增强激励,加大投入,务求实效。要建立校院两级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学校“架桥铺路”,院系“冲锋陷阵”。
(宣传部 卢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