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科技日报》刊发对朱崇实校长的专访报道,介绍厦大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思路和做法。报道题为《创新永远 止于至善》,篇幅大约2500字。这篇报道,也是该报新近推出的“大学校长谈创新”栏目的开篇之作。
报道从2004年厦大取得的多项标志性创新成果切入,简单回顾了厦大自主科技创新的历史,还透露了厦大工科发展中曾有过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辉煌。
朱崇实校长特别向记者阐述了改革开放后,厦大是如何坚持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体系的。朱校长指出,厦大创新体系的构建,一是注重新兴学科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其研究方向要能代表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集中有限的人、财、物,整合学科优势资源,组建创新大团队,打造创新领域的“联合舰队”;三是要开门办学,让创新的成果最终接受社会的检验,在实践中去求得创新的真知。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矛盾。
朱崇实还提出,厦大将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机遇,加强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同台湾多所大学建立信息和技术共享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成为福建省委、省政府提供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咨询意见,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智囊团”。
附:科技日报报道原文:
创新永远 止于至善
访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本报记者 张建琛
编者按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一种说法,“当今世界上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区无不拥有高水平大学”,这充分阐释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活跃程度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推出“大学校长谈创新”栏目。我们试图通过这个栏目让读者了解正在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中国大学的校长们,在思想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及管理创新过程中的举措,了解他们是如何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如何凝炼学科方向,创造出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尽管高校类型各有不同,培养目标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出“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研制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新闻缘起:
今年3月,科技部批准建设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该校继“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获准建设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的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回首2004年,厦门大学的科研人员推出了我国第一种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疫苗———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推出“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重组抗原及抗体诊断试剂盒”,建立我国首个白血病病毒血液筛选方法;与香港大学、汕头大学联合研制出世界首个“禽流病毒(H5NT)抗体快速诊断试剂盒”;世界首次合成C50富勒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丙谷二肽”正式投产;该校科学家有两篇学术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科研现状:
两院院士1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8人),教授、副教授1100多人,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33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设有80多个研究院、中心、所、室,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研究中心。学校还拥有5个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依山傍海,历史悠久,素有“南方之强”的美誉,是福建省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大学既是知识和文化传播中心,也是自主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历来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历史悠久,早在50年前,厦门大学的航空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工程等应用学科都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我国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就诞生在厦大。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后,厦大的工科几乎都被调到外校,厦大成为一所以文理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如今,厦大的化学、经济、海洋、管理等学科在全国高校中赫赫有名。
改革开放给厦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厦大坚持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体系。
朱校长说,厦大创新体系的构建,一是十分注意新兴学科的发展要有前瞻性,研究方向要能代表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创新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按照这一思路,厦大近年来发展了信息、材料、机电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应用学科。
多年来,依托厦门大学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撑,柯达、厦华等知名企业的技术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厦大。亚洲最大的太古航空维修公司设在厦门,厦大专设了一个飞机维修专业与之配套。而新近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软件、生物制药和光电也同样有厦门大学的科研力量做后盾。厦大的信息学科依托传统的数学学科发展势头很好,厦大成立了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为福建省和厦门市的软件业提供人才和技术力量。厦大和厦门市政府合作设立了光子学研究中心和微机电研究中心,投资1亿多,使厦门有了很强的光电产业研发基地,为厦门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技术源泉。厦大还提出,要把创新的光芒辐射周边的江西、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
二是打造创新领域的“联合舰队”。朱崇实说,在全国14所部属综合性大学中,由于历史原因,厦大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偏少,因此,学校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发展思路,集中人、财、物,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领域上,让其发挥最大效应。厦大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为契机,精选11个学科群组建6个科技创新平台和5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比如,正在建设的嘉庚化学国家实验室,就把化学、材料学、信息学、生命科学、物理与机电工程等厦大优势学科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组建创新大团队,打造创新领域的“联合舰队”。
经过几年的建设,厦大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不断涌现,也汇集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如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3次被评 优秀类实验室,并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再次荣获“金牛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制”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创新团队;2004年新增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位等等。
三是在实践中创新求真知。朱崇实提出,创新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矛盾,不能闭门办学,创新的成果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要在实践中去求得创新的真知。他说,厦大非常关注省市的产业结构和需求,关注国家面临的最急迫任务。不久前,厦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丙谷二肽”正式投产,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的诞生,开创了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高度垄断性的源头创新性生物药物,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基因工程疫苗;面积为100亩的厦大科技园的建设也为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舞台。
地处海峡西岸,厦大的创新与福建的发展密不可分,和台湾的发展也同样密不可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厦大将加强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同台湾多所大学建立信息和技术共享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成为福建省委、省政府提供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咨询意见,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智囊团”。为此,厦大今年4月成立了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把海峡两岸作为一个实体进行研究,为两岸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出谋划策;同时还要帮助福建省构建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水平,厦大的管理学院、法学院和软件学院都为现有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
朱崇实说,厦大一直以来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发展中创建创新体系,在支持中完善创新体系,国家、地方所需就是厦大所做的,在经济和社会进入第二个转型发展时期,厦大将利用自己在电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强势,主攻能源问题。生命科学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是探讨细胞发育和调控机理,希望能对若干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等的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
(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