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我校五项目中标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28日 来源:

近日,由我校人文学院、南洋研究院、台湾研究院有关学者参加的5个项目入选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共获得科研经费266.6万元,这是迄今为止我校在争取国家重大社科项目方面的最大收获。

2004年正式启动的清史纂修工程,由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是我国新世纪的一项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国家财政专项拨款,总投资达9亿元人民币,《清史》总长度将达92卷、3000万字的清史纂修,预计该工程将耗时10年左右。除少数委托项目外,绝大部分项目都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主体工程的127个项目中,有98个已完成立项,我校入选5项,成绩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

这五个项目中人文学院历史学科凭借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强大优势,连中三元,它们是陈支平教授主持的《财政金融志(上)》、戴一峰教授的《财政金融志(下)•海关篇》和杨国桢教授主持的《传记•道光朝》,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独立承担了《华侨志》的编撰,主要记述清代侨居海外的华人及其生活,及清代的侨务政策。台湾研究院陈孔立教授负责编撰《台湾志》。这些项目的研究基金都在50万元以上。

据介绍,在历史上,修国史的班子都是由当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率翰林学士,也就是最杰出的文化官员组成的。而此次,这项国家文化工程对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的遴选更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出任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组长,而内地清史研究界的“泰斗”戴逸先生则担任此次工程的主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不仅云集了内地70多名清史专家,还专门建起了一个包括2000多人的清史研究人才库,可以说当今国内多数清史研究学者均进入编委会的视野之内,编委会在对这些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实力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后,从中选择最合适的研究者,组织其参加项目投标。在已经签约的98个项目中,90%的负责人都是该研究领域的顶尖级学者。

我校学者能获得编委会青睐,进入国史修纂队伍,表明我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如我校的华侨研究在国内外独树一帜,颇具影响力,庄国土教授长期主攻清代华侨史研究,论著丰厚。 我校的台湾研究在学界也享有盛誉。

学者们表示,参与国史修纂,对学者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将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在五年内完成各自的项目。此项工作也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王豪杰曾向来校考察的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表示,我校将尽力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足够的支持。

相关背景资料:我国历代政府都有重视历史著述的传统,每当朝代更迭,新起的政府为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都要为前朝修史。近六百年来,国家修史有四次,第一次是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修元史;第二次是顺治二年福临下令修明史,第三次是北洋政府下令修清史,十四年修了一部《清史稿》。第四次就是刚启动的重修清史工程。

清亡后,北洋政府于1914年开始为清朝修史,由于战争、经费等原因,没有成书前即仓促杀青,取名为《清史稿》。该书虽有一定学术价值,但修撰者大多是清朝遗老,因此在许多问题上记载失实,讹误甚多,观点偏颇。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清史纂修,并曾请清史专家规划过清史重修工程,但因三年困难时期,编史的事暂时搁置。1965年,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但因当时国力有限,加上文革,修史计划又告夭折;十的动乱结束后,因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编史的事又被耽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学术文化日益繁荣,清史研究也取得巨大进步。纂修《清史》的学术条件已基本成熟。2000年,李文海、戴逸等十多名清史专家再次提出重修清史的主张,并最终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

此次编纂包括主体工程,即典志、传记、史表的撰写;基础工程,对现存清代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外文资料的翻译;辅助工程,对图书资料的出版和网站建设。

(宣传部 王瑛慧)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