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海洋与环境学院获悉,在4月2日启航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上,有两名来自我校海洋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将与其他四十位科学工作者一起,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环球科考任务。
这两名学生是02级的洪宁和04级的刘如龙,他们参加从青岛到墨西哥的第一航段的科学考察,历时四个月。此次考察作业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分为五个作业区和不同的航段,总耗时300天。
据两人的导师,我校海洋与环境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焦念志教授介绍,这次环球科考是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的,参与单位多是大洋协会成员,而厦大并非大洋协会的,因此,焦念志于半年前向大洋协会提出了申请。最终,因课题的前沿性,厦大在众多申请者中获得协会青睐,成为获准登船的惟一一个协会以外的课题组。
洪宁和刘如龙之所以入选,是因为这两个学生已经跟随焦念志老师做了一段时期的相关课题,并有多次出海作业的经验。但此次远长航,他们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两个人要完成四个人的工作,还将经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焦念志还透露,第一航段的任务结束后,他的另外一名博士生张瑶将在墨西哥上船,接替洪宁和刘如龙,继续完成实验。
这次科考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美国购置了一台将在考察船上使用的仪器“细胞流式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还花费许多心血,对仪器进行改装,安装了新的配件,以适应探索性研究的要求。3月29日,焦念志赶到青岛,对仪器做最后的调试,并为学生壮行。
厦大在考察船上进行的是海洋微型生物研究,这是目前国际科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课题,焦念志举例说,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4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就是科学家们采用新方法,从海洋取得的水样中,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和新的基因。而课题组此次所做的研究正与此有关。
焦念志说,关于海洋微型生物的课题之所以受到科学界关注,是因为海洋微型生物和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焦念志介绍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科学家们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去路”之一就是海洋,我们以前所熟知的大型藻类只吸收了一小部分,而大部分二氧化碳是被海洋的微型生物吸收、转化了。
同时,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认识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熟知的鱼虾类只占大洋生物总量的一小部分,海洋生物量的主角其实是那些非常微小、肉眼看不见的微型生物,它们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几十亿年,而我们对其了解甚少。在进化过程中,它们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它们传递着何种基因信息,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帮助人们解读生命的起源。
当被问及预期成果时,焦念志低调回答,现在预言成果还为时过早,原始创新性研究,就成果而言,常常只有零和一。在成果出来之前,一切为零,我和我的研究团队现要做的只能是下苦功夫默默努力,但我相信,这个大洋航次我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