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我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厦门大学校友曾呈奎教授,因患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医治无效,于2005年1月20日16时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
厦门大学及校友总会、海洋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别发去了唁电。
曾呈奎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27年9月就读于厦门大学植物系,1931年初毕业留校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1940年9月就读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曾任教于山东大学、岭南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历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呈奎先后发现并报导了上百个新种,2个新属,1个新科;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创造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法、陶罐施肥法,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并成功地组织领导了我国紫菜的半人工和全人工栽培实验;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并倡导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道路,提出了在我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并成功组织领导了海洋水产农牧化实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曾呈奎一生共发表论文384篇、专著13部,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1991年被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5年获第18届太平洋科学大会“畑井新喜志”奖;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1997年9月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年获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曾呈奎生前曾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会、环境科学学会,第三届国际藻类学会等多个学会领导职务和全国政协委员,第三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三届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山东省科协主席、名誉主席,山东省侨联主席、名誉主席,山东省第五至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主任等职。
(宣传部卢明辉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