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青年干部是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的具体推动者和主要引领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助推中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学校新百年事业发展不懈奋斗。本报特开辟“磨砺‘七种能力’ 勇担教育使命”系列笔谈,邀请中青年干部围绕自身成长和年轻干部培养实践谈感悟、谈思路。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总书记的殷殷教诲,为青年干部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七种能力”的重要要求,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时刻提醒自己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履行好身为一名新时代共青团干部的职责与使命。
一、扣好立志修身的“扣子”,锻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砥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聚焦夯实政治能力这个“牛鼻子”。高校共青团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说到底,团干部做的是育人的工作,只有带头坚定理想信念,说话办事才会更有自信、更有底气、更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把政治理论修养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始终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去引领青年、凝聚青年。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坚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筑牢政治功底的重中之重,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我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作为一名学工干部,我始终绷紧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特别是第一时间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关注热点,及时回应青年学生诉求和困惑。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把公文起草工作作为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检验自身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坚持高标准对待每一篇文稿,把每一次公文写作当作是一种考验,努力在以文辅政、服务领导决策中体现政治理论学习的成效。
二、打牢干事创业的“底子”,淬炼“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专业本领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对年轻干部而言,最需要的底气和品质是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壮筋骨、长才干。从基层到机关、从党务到团学,不同的岗位历练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学习越主动,工作本领就越过硬”。李嘉诚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别人是求学问,我是抢学问,抢时间自学。” 面对当前高转速的工作状态,年轻干部更需要有“抢学问”的紧迫感,加快知识更新,不断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先进学,从中央大政方针、学校决策部署到具体承办的业务,都需要广泛涉猎、深度钻研。去年下半年,我调到团委工作后,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第一时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团中央近年来的制度文件等进行了反复研读,主动向领导和前辈请教,让自己迅速适应角色的转换。一年多的工作探索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共青团工作看似具体、实则抽象,上手简单、做好很难。要用有限的资源来塑造青年“三观”、引领青年思想,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这对团干部的专业化能力要求是极高的。唯有勤学善思、苦练内功,成为青年工作的业务通、多面手,才能真正使团的工作让组织放心、让青年满意。
三、勇挑攻坚克难的“担子”,涵养“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吃苦精神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这段话一直给我精神上的莫大鼓舞。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更是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吃苦”。作为年轻干部,只有心甘情愿比别人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有了工作抢着干,有了任务争着上,在急难险重和复杂矛盾中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接几次“烫手的山芋”,才能强骨增肌、游刃有余。近几年来,除了承担好本职工作外,我先后被组织抽调参与了校党委巡察、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党代会、工代会、百年校庆等重大活动的筹备工作。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组织又安排我到健康观察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隔离人员应急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平心而论,这些工作任务往往时间紧、责任大、人手少,如果说不煎熬、没压力,那是骗人的。但正是由于把握住了这些机会,经历了这些“跨界体验”的苦与乐,自己的格局站位、见识水平和抗压能力才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对年轻干部而言,历练得越到位,在心底多加几块“压舱石”,人生之舟才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四、走好贴近青年的“步子”,夯实“俯身甘为孺子牛”的工作作风
共青团干部的“人设”应该是什么?我理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要当好这“三种人”,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常性地走到青年中去,与青年在一起、和同学交朋友,多在打通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才能让广大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在这方面,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多年来,总书记每次进行调研扶贫,都会深入田间地头,掀起农户的锅盖,盘腿坐在老乡炕头上,聊起家长里短。记得入职第一年担任辅导员时,我坚持每周写一篇“辅导员心语”贴在学生宿舍楼道里,每周约学生们打一次篮球,每周和一批同学共进午餐,通过多种渠道和同学们面对面 “掏心窝子”,倾听他们的呼声、汲取他们的智慧。到机关工作后,我报名担任了本科生导师,并积极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带队工作,先后和青年学生一同深入吉林白山、西藏拉萨等地开展国情考察、实践调研。今年5月,我又受聘担任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兼职辅导员,主动与青年打成一片、扭到一起,积极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当》,里面有一句歌词,“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当下,我们正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逐梦路上,唯有奋斗作伴,才能真正活得潇潇洒洒。共青团是个充满温情、充满干劲、充满朝气的地方,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愿承担更多的使命、抛洒更多的汗水,以奋斗者的姿态成为推进厦门大学事业发展的澎湃“后浪”。
(校团委副书记 梁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