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群贤大讲堂第六讲在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1号报告厅开讲。“中国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作题为“中国载人航天”的报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林东伟为杨利伟颁发群贤大讲堂讲座纪念牌。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孙理主持大讲堂。

林东伟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我国过去十年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厦门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早创办航空航天教育的高校之一,培养出了一大批航空航天英才,在推动科技改革创新、服务国家空天事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推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利伟将军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曾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间,以杨利伟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他希望同学们以航天英雄为榜样,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人民期盼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伟大航天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去探索更浩瀚的星空,去实现更伟大的梦想,去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也是空间站建造决战之年,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杨利伟从载人航天的意义讲起,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载人航天工程14大系统、载人飞船工程、空间实验室工程、空间站工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随后,杨利伟用一段“空间站建造期航天员选拔训练集锦”视频带大家走近了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航天员们要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交汇对接、低压、海上求生、载人综合模拟等一系列专业训练,学会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生存下去,他们选择的不是职业,而是责任。杨利伟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和飞行员们在工作中的动人故事,生动诠释了航天员“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让大家一次次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深深震撼。“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杨利伟说,“希望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之中,期待未来在浩瀚太空看到更多来自祖国的身影。”

报告结束后,杨利伟与现场师生交流互动。聆听报告的师生们纷纷表示,报告精彩纷呈,让大家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载人航天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校各单位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活动。思明校区科艺中心音乐厅、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2号报告厅、漳州校区公共教学一号楼多功能厅分会场同步转播讲座。
(宣传部 文/巩林 图/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