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心之地”一大纪念馆岗位上奋斗22年的党史宣传教育工作者,如何让党史教育春风化雨、入耳入脑,在讲述中呈现“中国温度”?
在工厂一线修炼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的产业工人,如何从钳工学徒“炼”成大国工匠,在车间里打磨出“中国精度”?
与冰场相伴近20载、执着拼搏的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如何在“刀尖上追梦”,在赛场上成为“冰上飞人”?
11月25日,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活动期间,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大国工匠”郑志明、奥运冠军武大靖等党的二十大代表受邀走进厦门大学思政课堂,与师生分享“冒热气”“接地气”的故事,让二十大精神热腾腾地进校园。
红色传承思政课:让青年与信仰 “双向奔赴”
“从上海石库门来到北京天安门,从讲述党代会到成为党代表,我觉得,这是对一个来自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工作人员最深的嘱托和最好的肯定。”台上,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饱含深情,细细讲述。台下,同学们目光炯炯,专注聆听。
11月24日晚,这一堂特别的“红色传承思政课”,出现在厦大南强二409教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堂上。

以 “从初心始发地踏上赶考新征程”为题,杨宇在“感受非凡伟力”“凝聚奋进力量”和“书写时代荣光”三个篇章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参加党的二十大的切身感受。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曹立军说:“杨宇老师带我们以一个党代会代表的视角走进党的二十大,了解大会召开前后的许多故事,有厚度、有深度、更有温度,让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择一事,终一身,用一生的时间做好红色文化宣传推广,是我莫大的荣幸。”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工作22年以来,杨宇一直在做的,就是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故事,生动诠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红色文化在代代传承中散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欧阳申奥刚成为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的新讲解员,这堂思政课也让她对于“讲解员”这一身份有了更深的感悟:“讲解员是观众与历史的桥梁,我们要更好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为传播中华红色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强,则国家强。让青年人与信仰“双向奔赴”,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从听故事的人变为讲故事的人,是杨宇的初心与使命。“运用好当下语境,才能走到青年人心里去。”课堂上,厦门大学“囊萤星火”青年讲师团成员林衍含深受启发:“我要从传承、学习、坚持奋斗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将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转化为青年身边的‘小故事’,用青年的声音讲给青年听。”
感受初心、对话使命,新时代的厦大青年,也正担负起属于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与信仰“不期而遇”,与时代“双向奔赴”。
大国工匠思政课:从学徒工到“老”师傅
连绵的阴雨带来了冬的讯息,厦园四处充满了凉意,但在翔安校区新工科研发大楼报告厅里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来自翔安校区各个学院的近百名学生代表齐聚一堂,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一位特别“老师”的到来……
“大家下午好,我是郑志明。”讲台上意气风发的郑志明,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也是本次“大国工匠思政课”的授课老师。

28岁成为高级技师,33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37岁成为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年授课200余课时,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936项创新项目,交付自动化装备1682台套……在题为《从普通钳工到“大国工匠”》的报告中,郑志明动情地与在座师生分享了参加党的二十大的感受体会与学习成果,还原了自己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科教振兴与科技创新有关情况的场景,讲述了他从钳工学徒到“大国工匠”,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企业、为国家创造千万效益的心路历程。
“我是唯一一位向总书记作汇报的工人”“宏光MINI连续23个月销量排名全国第一,7度登顶全球销量榜第一”“我们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从跟随者到开拓者”……一句句铿锵有力、豪情满怀的话语,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傲人成绩,引来现场阵阵惊叹和掌声。
讲台上,产业工人醉心技术革新,追梦“大国工匠”的故事令人动容,成长之路上的荆棘与鲜花更是触动人心;讲台下,一张张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面庞,一边认真倾听,一边用笔或手机记录下这一堂难忘的思政课。
报告会后,换上一身蓝色工装的郑志明来到他熟悉的车间,只是今天的指导对象从工友、学员,变成了青年大学生。人声、钻台声、切割声、打孔声、锉刀打磨声交织混响,车间里奏起了热闹的“交响曲”,曲谱上跳动着理论知识的音符,也融进了郑志明对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理解。
近一小时的实训课,郑志明时而是一位实训教师,一丝不苟地指导、点评学生的作品,时而又做回一名钳工,示范展示了一手让人叹为观止的锉削绝活。“郑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深受启发,这堂充实的实训课令人难忘。”航空航天学院2019级本科生易得才仍抑制不住上课后的兴奋。
奥运冠军思政课:有梦想就去追
从红瓦白墙的囊萤楼到宽敞明亮的明培体育馆,从入党的初心故事到奥运冠军的成长之路,从分享参加党的二十大的经历到指导短道速滑起跑动作……25日下午,奥运冠军武大靖走进厦门大学,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精彩的移动思政课。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当天下午,武大靖首先来到了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囊萤楼。在那里,他聆听了罗扬才烈士的革命故事,参加了扬才先锋党支部“追忆先辈故事,重温入党初心”主题党日活动。

党支部中的“小扬才们”既有武大靖的“冰迷”、老乡,又有“体育同行”。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引以为傲的事。” 武大靖坚定地说,“从平昌冬奥会男子个人金牌到北京冬奥会混合团体接力金牌,这四年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前,冰场上只能听到东北话,现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口音都会在训练场上穿梭。从前,为了训练,我们得排队到凌晨才能上冰训练,现在,冰场开到了大街小巷,每个人都能实现‘上冰场’的愿望。而这都离不开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从事短道速滑近20年的时间,武大靖见证了祖国冰雪运动的飞速发展。
“厦门大学欢迎你!”在明培体育馆,同学们用闽南话欢迎这位特殊的思政课教师。
“对准起跑线,半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双脚平行,注意保持严肃的面部表情。”课上,武大靖认真地传授他的“起跑美学”动作。 同学们一字排开,领会要领,学着摆起了动作,一同感受短道速滑的魅力。
课间,武大靖与同学们一同席地而坐,在轻松的氛围中亲切地互动交流。“从小远离家乡训练,您会想家吗?” “训练艰苦的时候有想过放弃吗?”平昌的个人金牌到四年后的团体接力金牌,您比赛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面对这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奥运冠军,同学们的问题接踵而来。
“运动员不能轻易说放弃,小时候想家,长大后双脚变型,放弃短道速滑训练的理由有千万种,我却因为热爱这一个理由坚持了下来。有梦想就要去追求,哪怕看不到光亮,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句句质朴的回答,成为了最接地气的思政教育。
“没有照本宣科,没有口号和‘打鸡血’,却让我从武大靖平淡的语气中,强烈地感受到‘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冬奥精神。”上完这堂“奥运冠军思政课”后,2021级本科生张亦扬收获满满。
(宣传部 文/曹熠婕、王志鹏、毛敏倩 图/庄华、叶恒、严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