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6日,由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海岳学术云”系列讲座拉开帷幕,本次讲座以“门内与窗外”为主题,分别邀请到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和汉学家、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何莫邪教授,意从两个截然不同的立场互为思考,探讨“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世界,国外学者如何研究中国”。
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易中天主持讲座。来自思明校区、翔安校区和漳州校区上千名师生参与活动。

尹吉男在《幽远、精微与戏仿——17世纪荷兰与中国的绘画联系》主题讲座中,从明代画家谢环所作的《杏园雅集图》谈起,阐述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关注17世纪的荷兰绘画,并将之与中国宋元时期的画作进行联系。这位“敏感而又冷静的评论家”通过对一系列经典中荷画作的解读,结合大量历史事实和自己对同时期书信、纪实的考究,生动详实地阐释了时代背景、技术应用、海上贸易、阶层更替对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对比剖析了两个相隔甚远却又在大航海时代密切接触的国家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深层关联。
精通十几国语言的何莫邪则聚焦“全球汉语诠释哲学的方法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语种”主题讲座。他用诙谐风趣的语言,从新颖的外来视角走进底蕴深厚的汉语哲学,以话语类型的幽默和板正为区分准则解读“六家”,以较真的态度分析许慎是否主张“六书”,通过援引比较许多中外著名汉学家的研究发现,展现了自己对《说文解字》和典籍解读方面的高素养、新视角,阐释了对中国语言文字中词义、义场、词类、词关、辞格、文体的理解,向师生们分享了作为一个“老外”在汉学研究中感受到的快乐和困惑。

易中天、哲学系系主任朱菁、电影学院教授郑国庆、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邹振东与何莫邪对话座谈。几位学者以中英双语互动探讨,各自分享了关于古汉语和汉语哲学的研究思想及案例,共同寻觅发掘古汉语中的“幽默精神”。

讲座现场,尹吉男、何莫邪还与观众展开互动交流,分别探讨了中西绘画审美差异、艺术鉴赏、中国文化哲学、汉语研究方法等问题。

(文/图 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