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海岳学术云”开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走上厦大讲台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5日 来源:宣传部

12月20日下午,科学艺术中心报告厅座无虚席。当86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缓缓走进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可容纳800余人的报告厅,连过道边、台阶上、角落里也挤满了慕名而来、翘首以盼的观众。

讲座开始前,副校长方颖为樊锦诗颁发感谢状。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易中天主持讲座。

樊锦诗为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讲座。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樊锦诗准备了近100张幻灯片,厚厚一沓讲稿写满了注释,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解读,为大家展现了博大无边、深不及底的敦煌艺术。

本次讲座包括敦煌与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的创建及内容保存、莫高窟彩塑和壁画、藏经洞文物、华戎所交一都汇五个部分。樊锦诗从敦煌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历史际遇谈起,讲述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敦煌是如何一点点成为东西方贸易中转站、文化交流桥梁的。接着,她自佛教的创生和传播引入,讲述了莫高窟开凿的缘起,以及这座庞大石窟群绵延千年的持续建造,保存下来的丰厚博大文艺宝藏。

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和绘画组合成的综合性艺术,三者交相辉映。在樊锦诗全景式的讲授和描绘中,师生们不仅了解到许多洞中壁画经典形象背后的故事与缘由、莫高窟彩塑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发展演变、藏经洞藏品发现与被掠夺的往事,也了解到这一佛教遗址中对外来宗教融入中国社会文化的本土化特征。樊锦诗说,藏经洞藏了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国、世界古代学术的浩瀚海洋,反映了古代多方面的真实社会面貌,是一座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独具特色,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樊锦诗介绍道,莫高窟创建至今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这些材质十分脆弱的彩塑和壁画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不仅得益于敦煌地区的干燥气候、历史环境的相对稳定,更有赖于如今国家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而敦煌莫高窟的每一位工作者,也在用他们的坚守,让这份美丽经久不衰。几代人薪火相传,正体现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讲座最后,樊锦诗深情寄语厦大师生,更努力地保护莫高窟和藏经洞文物,深入研究、发掘、阐释、传承、弘扬其价值和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使它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次讲座是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推出的“中国式审美”系列活动之一。12月19日和21日,系列活动还邀请了艺术理论家、策展人皮道坚及水墨画艺术家刘一原,分别带来《数字化时代的当代水墨艺术》主题讲座和《水墨艺术之我见》为主题的鼓浪学术派人文艺术沙龙。

(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

【责任编辑:叶恒】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