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科学的力量】手机一拍榴莲“报数”,厦大马校团队AI打造“火眼金睛”!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7日 来源:马来西亚分校

五月到七月,正是榴莲大量上市的季节。在榴莲的主产地马来西亚,占地近2000亩的顶好榴莲园里,果农们正忙着给榴莲“拍照”。不过他们拍照的目的,并非记录种植过程,而是清点树上的榴莲数量——按下快门,仅需5秒钟,单棵树的“花果清单”便已生成。

这项AI榴莲拍照技术由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SAIR)师生团队研发。以往数清一棵约200个果实的榴莲树,人工需要花费300秒,而AI系统识别使之开启了“60倍速”。该技术的成功试点,不仅填补了马来西亚一直以来的产业空白,更开创了针对“榴莲果实远距识别”的AI新领域。

拍张照,树上的果子自己“报数”

在AI技术引入榴莲园之前,每到收获季节,榴莲园90%的榴莲集中瓜熟蒂落。如果不及时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大量的榴莲果只能腐烂进泥土里,这让不少的榴莲园种植户们感到苦恼。榴莲果能否及时“送出去”取决于榴莲园种植户能否提前预知榴莲产量,打通供需两端。

传统的预测方式是用“人眼识别”。一般的榴莲树20多米高,繁茂的枝叶在顶端交织成绿色穹顶,而青褐色、拳头大小的果实就藏在叶幕深处——它们的颜色太相近了,仅凭肉眼难以辨别哪片是叶、哪个是果。

种植园员工日常工作

了解到这一核心痛点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SAIR)张盈谦教授带领5名本科生组成AI榴莲团队,耗时6个月调研马来西亚顶好榴莲园,自主研发出AI视觉识别系统,实现了“拍张照,树上的果子自己‘报数’”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如今,顶好榴莲园的员工们无需任何专业设备,只需站在树下,仰头用手机全景拍摄模式给大树拍张照,将20米高的树冠“纳入”镜头,AI系统便能自动将全景照片切割为不同的区域,高高悬挂枝头的榴莲就会在AI的“火眼金睛”下一个个自己“报数”。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树叶遮挡率在50%以下的榴莲果都能被AI识别出“真面目”。运用这一AI技术,果实数量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5%,不仅能精准统计挂果数量,还能通过高频次监测识别是否存在果实盗窃情况,为产量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而种植园员工们也实现了肉眼的“解放”。

攻克技术难关,打造“智能眼睛”

这套专为榴莲“绿色伪装”定制的AI识别系统,真正实现了国内外现有技术的创新性突破。张盈谦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外主流AI模型均无法适应马来西亚榴莲种植的特殊环境。不同于国内如苹果、梨等矮化至4米以下的果树,这里的榴莲树平均高达20米,最高的榴莲树达40余米,果实高悬于茂密枝叶间,拍摄距离远、遮挡严重,且榴莲青果与叶片的光谱反射率高度接近(仅0.03μm差异),与葡萄(成熟变色)、苹果(红果与绿叶光谱区分明显)等可通过多光谱技术识别的作物截然不同。

AI识别榴莲图像,框内数值为判定该区域为榴莲的概率

即使是超迷你的榴莲小花蕾,也能被AI系统精准识别

为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摈弃通用模型,另辟蹊径构建专属的AI深度学习框架。他们在种植园内采集了1500张涵盖早晚、阴晴、顺逆光等各种光照条件,远近、平拍、俯仰等多维度视角的图像,经数据增广后形成5000张样本,借助CV(计算机视觉)技术,融合空间注意力机制与特征金字塔技术,让仅露出部分表皮的果实,也能通过纹理与形态特征被精准识别。

在AI系统研发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到顶好榴莲园的实际情况。大部分种植园处于信号隔绝的热带雨林深处,如何才能将数据实时上传更新?园内员工使用的手机型号多样且需兼容低端机型,如何突破硬件设施的限制?为解决这些客观难题,团队为每棵树都制定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同时将模型软件大小优化至330MB并部署在服务器端。巡检时,员工只需用手机拍摄每棵树的树冠图像暂存本地,通过操作室局域网批量上传至云端即可。

这种“环境定制化”和“轻量化落地”的AI技术组合,让延续数十年的“人工仰头数果”成为历史,真正为马来西亚榴莲种植业装上了“智能眼睛”。

榴莲生产车间

“从树梢到餐桌”

无论对生产端还是销售端来说,这项技术的研发都是佳音。

“生产方可以选择最佳时期采摘,销售端可以精确预估销售计划。”张盈谦介绍道,依托AI识别技术,生产与销售的堵点得到打通,榴莲园的榴莲不再会因“卖不出去”而大片腐烂。

在现代农业智能化浪潮中,AI技术与榴莲种植及产业化的融合尚处萌芽阶段,团队的下阶段规划是利用AI技术形成一整套方案。“我们希望未来能依托AI打造全能榴莲产业链。”从榴莲树生长阶段的精准水肥管理、智能病虫害防治,到产量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再到榴莲深加工环节,包括果泥、冰激凌、榴莲月饼等特色衍生品的研发生产,从树梢到餐桌,都能看到AI的踪影。

秉持着“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张盈谦希望:“等技术成熟后,也能将这项技术引入国内,让国人受益。”


【团队名片】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张盈谦教授的AI研究团队主要研究AI结合产业赋能技术,包括智慧生态农业、智慧电网、智能与信息安全。生态农业方面与马来西亚榴莲园合作研究榴莲产量预测;智能电网方面,与厦门电网企业合作研究电网数字孪生与调度算法、电力作业趋势智能预测;智能安全方面,设计深度学习模型水印算法与区块链验证方案用来保护产业用到的AI模型安全。团队包括5名研究生、15名本科生,已发表SCI期刊论文56篇,SCI核心库引用3540次,单篇SCI被引过百次的论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张盈谦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人工智能学科)。

(文/宣传部学生记者 李盼、许婷玉 图/受访者提供)


【往期文章】

1、飞机也能做“B超”,这项“无创体检”技术超精准:

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497092.htm

2、“微米级”较真,打造血糖监测“黑科技”:

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497712.htm

3、给船舶装上“智能管家” ——走进海嘉船舶综合信息系统:

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498912.htm

4、【科学的力量】医检界的“福尔摩斯” 一管揪出致病“真凶”

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499842.htm

5、【科学的力量】从城市废料到“绿色宝藏”:矿产资源回收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500572.htm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