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厦门大学,凤凰花在枝头燃成绚烂的火焰,将红砖绿瓦的楼宇映得格外明艳。学校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校党委书记张荣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与会青年教师的“急难愁盼”——从跨校区科研协作的资源调配,再到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等。
这场直面问题的座谈,正是厦门大学7场“开门教育”专题座谈会的生动缩影。连日来,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深入各个校区,与师生代表围坐畅谈,从教学科研的堵点到生活服务的痛点,认真收集意见建议,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同步建立“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清单,涵盖学科建设、学生就业、生活保障等方方面面,让师生的“心声”变成“回声”。与此同时,学校聚焦服务效能提升,先后召开5次机关效能建设专题研究会,逐条分析问题清单中的“流程梗阻”,出台有关行动方案,明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流程优化2025年重点事项20余项,以制度创新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
从会议现场的激烈讨论,到项目清单上的具体举措,厦门大学正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用“开门听意见、闭环抓落实”的务实姿态,从师生指尖可触、心头可感的小事入手改作风、优服务,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
作风创优 管理服务更有温度
“家中老年患者需要定期换药,我们都不专业。”“卧床病人日常护理困难重重。”“术后带管患者身体虚弱,往返医院很不方便。”……针对患者提出的居家护理问题,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造“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居家护理人群提供胃管、PICC、尿管、普通伤口护理等服务,让三甲医院的高质量护理服务直通家门。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下简称“学习教育”)以来,厦门大学以“作风形象创优行动”为抓手,推动各职能部门更新服务理念,着力做到“师生要什么,努力给什么”,让服务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学生工作部(处)分类开展21场学生座谈交流会,召开13场辅导员座谈会,协调解决海外学生暑假需暂时搬离宿舍的重复搬迁问题和海韵学生公寓内机动车停放不规范等问题。
最让学子们津津乐道的,当属“乐学e厦”小程序的出现。这个集成全校活动资讯的“掌上宝典”,不仅能让学生一键查询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学生活动,还能自由参与不同院系的思维盛宴。“上周刚听了急救知识培训,这周又去信息学院蹭了挑战杯宣讲,在厦大,学科的边界从来不是围墙!”一位本科生用亲身经历点赞这个“跨学科共同体”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
……
一件件关乎师生学习生活的小事得以落地解决,背后是一次次的细致调研、一次次的火热研讨和一次次的实干破题。这些点滴汇聚成流,让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持续加分。
流程再造 办事便利触手可及
“现在删单不用跑柜台了,多卡报销也顺畅多了,特别是数电发票,确实方便!”一位经常办理报销业务的教师对近期变化感受明显。针对师生集中反映的报销审批效率问题,学校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建立线上审批系统、持续完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电子化单据提交、自动化流转、逐级在线审批,数字化“再造”审批流程,让报销流程实现从“纸质奔波”到“数据跑路”的跨越,审批过程如同装上了“加速器”。
为破解部分服务事项办理流程略为繁琐的问题,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召开多场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厦门大学关于进一步提升机关服务效能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行动方案》,启动作风形象创优行动、办事流程再造行动、基层减负拓展行动和数字技术赋能行动,多维度打通难点堵点,持续提升师生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以前填申请表要像答考卷一样逐项核对,现在鼠标点几下就提交了!”本科生小吴刚在新版系统里完成因私出国审批申请,屏幕上自动弹出的党员专项申报链接让他眼前一亮,“上次就忘了填党员审批表,现在系统会智能提醒,太贴心了。”这场让学生点赞的流程变革,源于学校对旧版因私出国出境审批链条的“精准瘦身”。过去,审批申请需先后经过辅导员、教学秘书、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多个环节,光表单填写就涉及出生地、户口所在地等20余项字段,党员学生还常因漏填专项表格来回补手续。如今,学校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表单简化,砍掉非必要的审批节点缩短审批流程,并增加了专项审批触发机制,审批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今年,学校将率先实现师生因私出国(境)线上审批、入职手续办理、教职工考核数据填报、公务来访车辆入校线上审批等5项高频、面广、量大的“一件事”高效办理,重点推动科研材料用印、学生活动中心场地申请、海报张贴申请、信息资源申请、毕业生就业创业奖励申报等21个服务事项优化办理流程。
从“多次跑腿”到“一窗搞定”,从“多头请示”到“线上秒批”,这些改变,正让师生们在一次次扫码预约、一回回线上提交、一趟趟就近办理中,触摸到流程再造释放的服务效能。
基建焕新 民生福祉直抵心间
“求职找工作期间线上面试多,原本还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这个面试间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小林在学院新改造的面试间里调试设备,墙上的隔音棉和背景板让他直呼“专业”。这处由学院办公室变身的“求职加油站”,正是学生工作部(处)在学习教育期间落地的61间面试间之一。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厦门大学以“民生无小事”为指针,聚焦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基建改善与民生服务中写下生动注脚。
“独立卫浴,干湿分离,住宿环境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盼了许久的燃气管道终于入户,炒菜都更有烟火气啦!”“现在停车位规划得明明白白,再也不用绕着小区‘抢车位’了!” 住在校园里的师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点赞声此起彼伏——学生宿舍的温馨修缮、老旧小区的焕新改造、教职工住宅的燃气管道入户工程等工作持推进,正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涌动着触手可及的幸福。
面对老旧小区改造“公要馄饨婆要面”的难题,学校广泛听取居民诉求,多次深入老旧教工住宅实地勘察、现场交流,科学制定并实施改造方案。在老旧小区硬件改造的同时,积极推进电梯加装、燃气管道建设、绿化景观提升、适老化改造等“一次改到位”,避免反复开挖的“拉链路”既扰民又因重复施工造成浪费,实现“安全升级、景观焕活、适老宜幼”三重蝶变,惠及近1400户家庭。
从线下服务的“流程再造”到线上服务的“多点开花”,从服务效能的暖心提升到基建设备的硬核焕新,厦门大学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将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师生的具体举措,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厦大以“小切口”撬动作风大变革的生动实践。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