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末次资料与近代日本对华情报搜集”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魏欣,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苗京平,福建省社科联机关党委书记陈文章,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张荣、魏欣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主持开幕式。

“末次资料”是由日本人末次政太郎搜集与整理的有关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报纸资料(1913至1940年),是国际上研究日本对华情报活动、中日关系史、抗日战争史等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资源。
本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中国东南海疆治理实验室承办。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总主题“末次资料与近代日本对华情报搜集”以及“末次政太郎及末次资料”“传播学视野下的末次资料及日本情报”“近代日本的对华调查与情报搜集”“末次资料与中国海关”等几个分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深入挖掘这批资料的信息来源与情报价值,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细节,还原中国人民抗日活动的历史场景,更能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国际关系及台湾问题提供一手佐证。
“末次资料”是什么?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进行对华情报搜集活动。1913年,日本人末次政太郎任日本《福冈日日新闻》社驻北京记者,为了写稿便利,他经常搜集当时的新闻报道作参考。后来受日本外务省及日本军方授意,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末次研究所”,资料的搜集逐渐情报化。1940年末次政太郎病死,他的情报搜集活动停止。“末次资料”总计755册(厦门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数量),涵盖1913至1940年间中、英、日三种文字的16万余篇报刊文章,2亿多字,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数量大、来源广、系统性的显著特征,而且留存了大量搜集者的批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实物与历史见证,也是历史学、新闻学、情报学、政治学、军事学、国家安全等学科交叉研究的资源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末次资料”与厦门大学
抗战胜利后,“末次研究所”留下的这批剪报资料由国民政府接管。1948年,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局长吴石将军以“暂移福州”为由,将其连同其他档案共500余箱转运至福州。1949年,在解放军南下之际,他再次设法拖延档案运台,并与福建省研究院的章振乾、傅衣凌等学者合作,以“寄存”名义将这批资料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并入厦大,“末次资料”随之调拨厦大,后来成为图书馆特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79年起,图书馆老馆员欧声和历时15年,编写出了中文部分20万字内容提要;1984年,这批文献被专家鉴定为孤本珍贵文献;1997年,这批资料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影印出版,始为世人所了解,学界开始关注和开展研究。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图书馆、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