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全面展开垃圾分类工作已有数月,成效的取得离不开这一类特殊的人群——宣传督导志愿者。他们是学生,亦是绿色校园志愿守护者,且听听他们对校园垃圾分类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

培养垃圾分类意识,贵在持之以恒
截至2018年年末,在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工作上,全校27个学院参与了志愿者招募活动,共招募志愿者719名,总上岗志愿服务时长达1126小时。
作为一名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志愿者,我校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彭梦思切身感受到了垃圾分类的益处,也见证了同学们的转变。
一个下雨天,彭梦思正在做垃圾分类的宣传督导工作,有几名女生前来丢垃圾,便和她聊了起来。她们谈到,原先寝室未设有分类垃圾桶,总是在倒垃圾时被督导员提醒,于是她们在宿舍购置了四个垃圾桶,并进行分类,出门时顺手带上装满的垃圾,寝室的卫生也得以改善。彭梦思为此感到高兴,她说:“相比最初的时候,大家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也能够更加自觉地去执行分类了。”
2017年金砖会晤期间,彭梦思就参加了一项为期7个月的“厦门市居民满意度”调研,其中包含了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当时,她从访谈对象得知,居民少有进行分类,且对政策执行表示担忧,但都表示愿意为环保尽一份力。如今一年半过去了再看,彭梦思说:“公园内、街道边、小区里,标识明确、整齐划一的分类垃圾桶越来越常见。厦门大学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行。”
彭梦思认为,分类使垃圾分流处理,能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最重要的是能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垃圾分类贵在坚持,我相信大家会越来越自觉”。
宣传垃圾分类常识,需要深入人心
校园垃圾分类,挑战常随,其一便是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大多数同学虽然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对于具体分类方法的了解仍然存在不足。
孙明慧也是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志愿者的一员,自 2018年11月份起,她便一直从事着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和宣传工作,她介绍,日常家庭中的垃圾通常分为干湿两类,不含水的不可回收垃圾为干垃圾,而含有水分的厨余垃圾为湿垃圾。干湿分离一方面可以改善宿舍卫生,营造美丽整洁的宿舍环境,另一方面也方便垃圾的运输,提高后期焚烧的燃烧效率,还可以通过堆肥等方式使垃圾中能量与物质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想要帮助同学们培养一种垃圾分类的正确观念和意识,让他们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
孙明慧指出,“目前我们推广的重点就是干湿分离,因为干湿分离比以往的垃圾分类要更加便捷,有利于逐步引导同学们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
针对垃圾分类进一步的宣传工作,彭梦思觉得,可以集合一些优秀案例,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垃圾分类前后的对比故事,并奖励其绿植、分类垃圾桶等有助于宣传环保工作的东西。她还建议,希望可以通过一系列更加生动有趣的推送,向同学们普及垃圾储存、投放、运输、处理等流程的知识,让垃圾分类的观念和知识深入人心。

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加大督导力度
学校宿舍楼下的分类垃圾箱旁,随时随处都能见到志愿者,他们身着红色小马褂,见到来丢垃圾的同学时,便会上前引导他们把垃圾丢在正确的垃圾箱中,末了,也不忘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些垃圾分类的小常识。
“目前学校的志愿者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一周招募一次,由志愿者们自由选择空闲的时间,按宿舍楼就近安排志愿服务的地点,” 孙明慧介绍道,“在正式上岗前,志愿者会统一接受学校的培训,以此掌握更多垃圾分类的知识,从而才能帮助引导同学们正确地投放垃圾。”
目前,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志愿者的报名人数仍偏少,加上工作地点分散,人员需求量大,在志愿者招募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志愿岗位分为很多种,有光鲜亮丽的,也有如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志愿者这样默默无闻的岗位。”孙明慧说。
志愿者在受访时说,他们需要平衡学业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做好“碍于情面”的纠正工作,工作难度可一点也不小。他们或建议,把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岗位固定化,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更有利于增强志愿者的责任心,加大监督力度。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从“督导”到“自发”的转变。“‘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件事最容易,也最难,希望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秉持绿色环保理念,认真践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文/ 校报学生记者 覃晓依)
责任编辑:林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