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立德树人 >> 正文
我校百科系列讲座迎来第2000场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8日 来源:

7月17日晚,我校人文学院朱水涌教授在漳州校区大报告厅,以“鲁迅在厦大的那些日子”为题,为近900名师生带来了第2000场百科系列讲座。

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讲座并为朱水涌颁发“第2000场讲座纪念证书”。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漳州校区党工委/管委会等单位负责人一起聆听了报告。讲座由校长助理叶世满主持。

百科系列讲座是由我校教务处牵头,全校各院系组织的长期性校园讲座,旨在传承优良传统、扩大学生视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于2003年10月在漳州校区开讲。

资料显示,在过去9年所举行的这2000场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众多学科,涉及古今中外,大师名家云集。据统计,讲座报告人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的达80%,其中教授开讲1180多场。此外,为了拓宽学生的学术领域,加强学术交流,学校还邀请了校外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者进校开讲座近800场,占总数的40%左右。

教务处有关负责人说,为确保讲座质量,主办单位和院系严把报告人选“关”,力求兼收并蓄,博采百家之长。讲座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几乎场场爆满。

当天讲座结束后,杨振斌用“坚守、追求、沉淀”六个字评价百科系列讲座九年所走过的历程,并从数据入手,分析了2000场讲座背后的意义。他说,9年2000场,平均一年220多场,去掉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和周末,这意味着,周一至周五学校每天至少都会举行一场讲座。他表示,第2000场讲座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这个系列讲座还会在三个校区持续不断地举行下去。

据了解,为了隆重庆祝第2000场讲座的开讲,学校精心选择百科系列讲座史上有“节点意义”的教师开设三场系列讲座,除了朱水涌这位“百科系列讲座”多场次讲座人外,另外两个老师是:“百科系列讲座”首场讲座人、经济学院教授林擎国,“百科系列讲座”第三场讲座人、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林亚南教授,他们已分别于本月2日和5日晚,在漳州校区做了题为“学习改变命运”、“我成才、我做主——夯实基础与开辟道路”的报告。

(宣传部 文\李静 图\潘万华)

新闻延伸:

百科系列讲座的“前世今生”

2003年9月,我校漳州校区正式启用,近5000名新生顺利入住。和所有多校区办学的高校一样,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校区遇到的最大难题。如何把老校区的文化传统引入、传承给漳州校区,这是摆在学校领导和校区管理者面前最紧迫的事情。

经认真考虑,学校决定将原有的校园讲座“空降延伸”至漳州校区,并使之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和精品化,命名为“百科系列讲座”。2003年10月13日晚上,即在新生入校的一个月后,百科系列讲座第一讲便在漳州校区“闪亮登场”。

第一讲报告人是经济学院的林擎国教授,题目是“学习型社会里的个人素质拓展——兼析学习改变命运”。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时任漳州校区教务办主任的吕子玄至今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回忆说,“那天,来了很多人,200多个座位的教室挤进了300多人,教室内过道、讲台前的空地全是人,用针插不进、水泄不通加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但是,吕子玄同时坦承,来自学生的这份热情让主办方感到更多的却是责任。为了将这个承载着繁荣校园文化重任的讲座办出水平、办成精品,教务处、漳州校区党工委/管委会及有关院系在讲座人选择、海报宣传、往返交通等各个环节上花心思,想办法,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校内外专家学者走进漳州校区开设讲座。

用心付出终有收获。据统计,从2003年10月中旬起,在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短短两个多月里,共举办了49场百科系列讲座,每场讲座听讲人数以300人计,听讲人次接近15000,平均每个学生听了3次全校性的学术讲座。吕子玄记得,就在那个学期末,校区管委会所做的工作总结里,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漳州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初见端倪”,这让吕子玄感到尤其地意味深长。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百科系列讲座的积极作用已经愈益深刻地显现出来。教务处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大一大二本科学生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基础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各种学业竞赛等并获得可喜的成绩,“百科系列讲座功不可没”。

2000场是百科系列讲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绝不是句号。叶世满说,学校将会精心组织好今后的每一场百科系列讲座,把这一活动办成是具有一流水平,富有厦大特色的精品活动。

(宣传部 李静)

同步新闻:

朱水涌讲述鲁迅在厦门大学的那些日子

一提起鲁迅,许多人会将“苛刻”、“横眉冷对”、“爱骂人”等这样的词语与鲁迅对等起来,但是17日晚,在漳州校区百科系列讲座上,我校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却说,这是对鲁迅的误解,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走进鲁迅的世界,没有走进鲁迅所在的那个时代。

在当晚题为“温暖‘无聊’寻路——鲁迅在厦大的那些日子”的报告中,朱水涌从“温暖的情怀,生命最柔软部分的呈现”、“‘无聊’:从对无意义的厌恶到对“无耻”的还击”、“‘寻路’:埋葬与留恋纠缠,温暖与无聊厮守 ”三部分娓娓道来,在其特有的感性叙事中,一个“人间鲁迅”的形象在在场学生心目中渐渐清晰起来。

朱水涌说,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凡是著名的、有一定悠久历史的高校,都跟一批著名的作家名字联系在一起。“著名文学家与著名大学的关系,不仅仅是学科意义上的关联,还有着更为深刻的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厦门大学自然也不例外。朱水涌说,“提到厦门大学,人们就会想到鲁迅、林语堂、施蛰存等一批著名作家。”但是当人们提起鲁迅时,头脑中常会呈现这样的印象:苛刻、横眉冷对、不微笑、爱骂人、不可爱……朱水涌说,这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地走进鲁迅的世界,也没有真正走进鲁迅的时代。

朱水涌指出,在厦门大学的130多天,是中国现代文化先驱者鲁迅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在这座被自己称为“风景佳绝”的南方学府,鲁迅经历了自己一生最为温暖的45岁的爱情生活,也纠结着南来理想与现实环境冲突而带来的“无聊”。

朱水涌说,厦门时期的鲁迅向世人呈现出他生命中最柔软的那部分,温暖的情怀表现出与“横眉冷对”不同的生命特点;“无聊”是鲁迅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体现一位独立知识分子于特定环境中的独特心境;“寻路”是厦门时期鲁迅的生命指向,在徘徊不决中“埋葬”与“留恋”纠缠,温暖与“无聊”厮守;厦门时期,是人间鲁迅、“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和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鲁迅身份纠葛的真实存在。

1926年9月4日,鲁迅来到厦门大学,在厦大任教130多天后,于1927年1月15日离开。期间,鲁迅任厦大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两门课,帮助厦大学生创办了“泱泱”与“鼓浪”两个文学社团,并写下杂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奔月》、《眉间尺》、书信《两地书》、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等著作。

(宣传部 文\李静 图\潘万华)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