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11月6-8日,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炳华带队一行6人前往隆德开展帮扶考察活动,通过捐资助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为隆德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我校挂职干部、隆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马龙和沙塘镇张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胡雄陪同。
座谈交流,对接需求
6号下午,学院一行与隆德县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隆德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马龙主持。隆德县教体局、文广局、文联、沙塘镇、张程乡、凤岭乡、融媒体中心等部门领导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隆德县文联、文广局等部门进行了重点介绍,大家围绕隆德县文联建设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隆德县教育情况等进行了充分交流。王炳华书记表示,近年来,在厦门大学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人文学院按照“隆德所需、厦大所能”的原则,主动融入闽宁协作大局,开展精准对接帮扶,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依托学院优秀人文师资为隆德文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在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人才培训等方面有所突破。本次考察,一方面通过捐赠帮扶小学,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需求,为下一步深化合作打好基础。
人文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有优良传统,今后也将派出师生团队开展社会实践,为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结对帮扶,捐资助学
7号上午,学院一行人前往张程乡进行考察调研,参观张程乡养牛基地,了解张程乡草畜业发展情况,就张程乡文化育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沟通座谈。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当天上午在张程乡政府举办了捐赠仪式,人文学院向张程中心小学捐赠了1.5万元的图书、学习用品和3万元助学金。同时,王炳华还以个人资助的方式与五位张程中心小学学生建立了帮扶关系,每人每年1000元,连续资助五年。

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晗表示,本次给小学捐赠的书籍皆是精心挑选,希望今后能发挥学院学生志愿者的作用,通过“云课堂”开展“共读一本书”等活动。
学院考古教研室主任王新天副教授作为厦门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于2000年在海原进行了一年的支教。捐赠仪式上,他深情回顾了支教经历,并表示将和学院一起继续为隆德教育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此外,学院前往沙塘镇张树村扶贫车间、养牛合作社等进行调研,为张树村捐赠了5000元学习用品,助力张树村扶贫扶志工作。
立足专业,文化扶贫
隆德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7号下午,学院前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砖雕和杨氏彩塑调研走访。魏氏砖雕已有120多年历史,在当地乃至宁夏全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馆里精美的、来自不同年代的砖雕,令大家赞叹不已。
杨氏彩塑起源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距今180多年历史。杨氏彩塑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有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二十多道工序,成品色泽鲜艳,造型精美。“文化传承、保护和创造,功德无量”,李晓红副院长在调研过程中感慨道。


通过与参观走访,学院一行分别了解了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等,下一阶段,将组建师生团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入调研和帮扶。
活动最后,学院一行还前往隆德县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参加调研考察团的还有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晗、副院长李晓红、考古教研室主任王新天等人。通过本次调研考察,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帮扶内容,将继续借助学科优势,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文的一份力量。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