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午,厦门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集中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厦门大学事业发展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在颂恩楼215会议室召开。第十期马研班实践指导老师、辅导员陈国渊,第十一期马研班实践指导老师、辅导员王旖旎,第十期、第十一期马研班学员代表参加座谈。

会议重点围绕《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三)》展开讨论,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与厦大学子张宏樑亲切交流的故事,以及习近平同志关心厦门大学事业和青年成长的往事,在迎接建党百年和建校百年的特殊时刻,激发青年人志存高远,不懈奋斗。
会上,药学院2020级硕士、十一期马研班学员余哲炜,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十期马研班学员何泽琳,社会与人类学院2020级本科生、十一期马研班学员杨云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十一期马研班学员林超群四位同学作主题发言,陈国渊和王旖旎作总结分享。
余哲炜发言的主题是“让‘自找苦吃’成为每位厦大青年的‘必修课’”。他分享了自己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海原支教的经历:“虽然在当地吃了不少苦,但对能够参与进这场脱贫攻坚决胜战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豪。当支教结束时,海原已经脱贫摘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也得到了升华。”他认为,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能找到能够锻炼自己的机会,如扛起铁锹参加“八闽园”建设、坚持进行百年校庆晚会排练,成为一名校庆志愿者……这些都是能够释放热情的地方,他说,“自找苦吃”就应当成为每位厦大青年的“必修课”。
何泽琳结合自己寒假前往武平开展林权改革社会实践的经历作题为“知行合一,力学笃行”的发言。她表示,无论我们处于人生哪一阶段的学习历程中,都不应脱离对实践的重视。她回忆道:“在实践过程中,一行人充分发挥了每位组员专业所学和技能所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真正做到了既能从实践中收获知识,又能运用所学服务于实践。”通过实践,她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深刻领会到学习理论知识时不能忘记实践的重要性,知行合一,力学笃行,如此方能书写人生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张宏樑的赠言“志存高远,行循自然”让杨云超思索良久,他在发言中谈到:“这不仅是给张宏樑一个人的个人赠言,更是对以他为代表的厦大学子的殷切期盼。”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习感悟,他认为,志存高远不仅仅应当成为一群人的想法,更应当是整个社会的信仰。同时,远大的志向也绝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需要走实践之路,脚踏实地。他表示,作为大一新生,作为厦门大学的新鲜血液,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以翻涌的力量为新的百年迸发光芒。
翻译《资本论》在厦门大学百年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林超群也因此特别关注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资本论》学习的论述,并分享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以及王亚南与郭大力翻译《资本论》时所战胜的种种困难挑战。他表示,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培养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他希望与马研班全体学员一道坚定理论自信,以实干之青春谱写时代之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认真听取四位同学的主题发言后,陈国渊指出,习近平同志在下乡期间就通读三遍《资本论》的经历给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他勉励马研班学员要沉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对自我高标准、严要求,主动要求进步,不断奋斗;要在奋斗过程中立大志,把个人的发展同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自己能为党的百年和厦大百年做些什么,以实际行动“登上大舞台,作出大贡献”。王旖旎结合自己辅导员的工作经历,认为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一位32岁的青年帮助一位21岁青年成长时流露出的炽热情感,这恰恰是辅导员做好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工作必备的优秀品质。她鼓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教诲,读好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在百年新征程上努力将个人的奋斗之路融汇进民族复兴之路,与时代并肩,与国家同行。
与会师生表示,要以这次座谈会为开端,在建党百年和建校百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结合校史学习党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嘉庚精神中,以厦大学子昂扬的精神面貌迎接建党百年、建校百年。
(文/李睿 黄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