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班(下文简称“研习班”)33名师生代表以“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为主题赴宁夏开展社会实践。此次“学习大实践”是继“学习大讲堂”之后,研习班的又一重要活动。从东海之滨走向西北大地,从理论学习走向青春实践,研习班以“学习”“研习”“讲习”“践习”的链条方式,持续深化理论认知,真切感悟思想伟力。
20多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亲赴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为闽宁结亲、山海共融按下“快进键”。20多年后,研习班成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往宁夏,足迹遍布六盘山、将台堡、隆德县原隆村、闽宁镇、杨岭村等地。“闽宁协作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遗迹,到“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会师故地,从“多族同心共发展”的乡村图景,再到“闽宁携手谱新篇”的协作现场,同学们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闽宁协作的深厚情谊”“科技兴邦的实践路径”等主题一一读懂。“山海缘未了,山海情更深。”青年学子在红色沃土上体悟初心使命,把对人民的赤诚与对时代的担当,深深刻入成长的轨迹。

本次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邀请专业教师全程指导,通过资料查询、现场访谈、实地调研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场景精准对接,确保调研有方向、思考有深度。在主题设置上,团队围绕传承红色文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西部协作等关键方向,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实地调研,全面挖掘各主题背后的核心逻辑与现实意义。此次宁夏之行延续了“系统化课程设计+多样化实践项目”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设置研讨环节,推动理论与实践的高效转化。研习班成立一年以来,已组织500余名师生先后赴浙江、新疆、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及福建省内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实践格局,进一步助力学子在实地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
实践过程中,青年学子在所见所闻中收获深刻感悟:攀越六盘山雄关,22处长征微缩景观与纪念馆内的电文、草鞋,让大家真切领悟“今天的坦途是先辈用血肉铺就的信仰之路”;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前,“半条被子”“一碗青稞”的故事,让“军民鱼水情深”的文字变为可触可感的温暖记忆;调研原隆村,回汉群众共兴产业、村集体收入突破531.9万元的成绩,让大家读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最深沉的根系”;闽宁镇电商车里,员工的繁忙与菌菇大棚的长势,让“闽宁协作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道理愈发清晰;探访杨岭村与光伏科技园,智能温室、“棚上发电棚下种菌”的模式,让“科技兴农”的图景深植于心。
研讨会上,同学们带着问题交流,将所思所感与专业知识结合,从“观察者”变为“思考者”。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初心使命”“民族团结”“协作力量”等理念不再抽象,而是化为扎根心底的信念,激励自己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学生工作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