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由厦门大学主办、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人文社科国际论坛“传播视野中的百年厦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分论坛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南光楼成功举办。一百多名来自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校研究生,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以16个大会发言和48篇论文的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期间还进行了一场关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新文科建设路径”的圆桌讨论,最后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教授总结致辞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分论坛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分论坛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余清楚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邓绍根秘书长、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媒体与文化学院马特·沃尔什(Matt Walsh)院长在分论坛欢迎仪式上致辞,分论坛欢迎仪式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铮书记主持。

中国问题 中国经验 中国智慧
参与论坛的学者一致认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贡献出中国智慧。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到了早于西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资源和传播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合和”理念、“中和”思想、积极思维、务实主张,都是西方后来的建设性新闻所努力要追求的目标。邵培仁认为,到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解决当下传播问题的智慧,对于充实和丰富新闻理论体系、启迪新闻理论创新和传播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吴予敏教授总结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地缘政治论、帝国模式三种认知框架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出华夏传播应当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与民族复兴的大课题,批判、继承并创新西方的方法与模式,突破西方的话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将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推向世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星民教授则结合厦门大学的百年校史,将陈嘉庚所开创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事业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黄星民认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最独特也最宝贵的品格是具有海洋精神,这种海洋性格体现在敢于从无到有,开拓中国第一个新闻系、第一个广告专业,之后持续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逐渐找到台湾与两岸传播研究等学科特色。
长江学者特岗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从疫情中的跨文化编码和释码角度分析西方对中国信息的对抗式解读。她将国际社会舆论的影响因素分为世界实力格局、美国与盟友利益和美国影响涉华舆论这三个不可控的客观因素,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舆论话语体系建设和中国话语方式变革三个可控的主观因素。强调中国应当运用好丰富的中国医疗故事,借助案例与数据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的信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则以英语世界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Quora为研究对象,考察“他者”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知识分享在开放的语境下仍面对“他者化”、同质化和不确定性的难题。但分享者的协商状态,使得中国有可能转化为多元文化关系中可协商的“他者”,达成文化间的和解。面对疫情的大背景,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教授从健康的时尚化传播讲起。运动本身就具有时尚元素,运动穿戴、体育赛事都可以作为时尚进行传播。在运动环境方面,可通过将运动员动作、健康知识转化为随处可见的二维码,鼓励大众在空余时间自发运动,将社区、校园、城市均转化为运动场,以健康时尚引领运动参与。

百年奋斗 百年传承 勿忘人民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于运全院长在发言中首先指出,党的国际形象是主动塑造传播和外部力量影响互动博弈的结果。建党一百年来,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取得了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1、党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2、靠治国理政成效来承载和体现党的形象;3、党的领导人对党的形象高度重视,并且身体力行。针对未来党的形象塑造,于运全强调策略方法是讲清楚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三大逻辑,同时要统筹各种传播渠道,实现专业、精准、有效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总结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他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斗争发展中,党报党刊始终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与政治阵地,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在发言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的创新路径、逻辑和理念。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新闻事业的重要方式。新闻事业创新最核心的理念在于界定了新闻真实,陆定一对新闻真实的基本观念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学术基础。在创新的路径上,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群众性与人民性,强调党的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联系党和人民。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新闻舆论观的演变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动员人民,强调实事求是,群众办报。第二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强调客观、真实、公平、全面;第三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后到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邓绍根教授回顾了中国新闻学一百年来的探索历史,新闻学发展经历了从民国时期学习欧美国家的理论,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学习苏联的思想,从开始尝试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再到改革开放后逐步搭建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新世纪,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中国新闻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分享了关于人本精神与算法治理的思考。她指出在算法推荐中,对用户贴标签归类,很可能伴随着偏见与侵害。陈昌凤批判了这种将人的一切都计算化的倾向,并提出破解人与算法主客颠倒的关键在于人本精神,在算法设计与治理中都应强调以人为本,最终实现算法为人服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网络多主体传播的互文性。网络叙事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事件、社会态度、社会情绪等的重要影响,使传统叙事理论在网络叙事中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叙事生成机制是理解网络传播的内在逻辑起点,事件相关体、文本集合体和具体文本作为网络叙事的有机构造,形塑了网络文本的互文性生存。
由于时差原因,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国际传播学会原主席Terry Flew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Richard John以预先录制视频的方式做了大会发言,其主题分别为《互联网治理的三个时代》(全文链接)和《当代文明的承诺》(全文链接)。Terry Flew在发言中将互联网从发明至今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从2021年开始进入以加强监管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治理阶段。Richard John则以20世纪实用主义哲学在中美两国的不同影响切入,指出当代文明是双向车道,中美两国的友谊和交流互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凡的意义。
未来学科发展 学术共同体构建
分论坛的开场发言嘉宾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教授,他从当前的传播学科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出发,探讨融合构建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的问题。胡正荣强调,学科是面向未来解决理论问题,专业是面向现实解决实践问题,新闻传播学应当围绕现实问题,即以网络化与数字化为核心,进行学科内部融合与课程体系调整,尤其注重解决中国问题,将中国实践经验加入课题,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与实践教学。最终在学界和业界的双重布局中,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适应行业与学科的发展。

分论坛在两场大会发言中间举行了一场关于“新闻传播学的新文科建设路径”的圆桌讨论。圆桌讨论由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院长主持,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宏元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执行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姜飞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传播学院邵国松副院长、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一果副院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俊斌副院长等学者围绕新文科新在哪里、新闻传播传播学教育如何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分论坛最后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唐绪军教授做总结致辞,他从厦门大学新闻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使命入手,简要梳理回顾了大会发言的要点,在此基础上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当下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及其学术共同体。唐绪军强调,要以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学术秩序、共同的价值标准以及共同的行事方式,在新百年的征程中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