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社会服务 >> 正文
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厦大学子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7日 来源: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厦门垃圾分类试点已经17年。按照厦门市工作要求,今年岛内要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岛外扩大试点、逐步推开。作为厦门市推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单位,我校于2016年底开始,先后在海韵学生公寓、翔安校区芙蓉园区展开了学生公寓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循序渐进,方案制定谋科学

在参考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形成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公寓办一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另一方面还向环境与生态学院专业老师、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咨询分类意见。在综合了问卷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的垃圾分类方案。该方案将学生公寓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类、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五类。为了配合垃圾分类的实施,公寓办在试点楼栋(翔安校区芙蓉7号楼)的宿舍发放了厨余垃圾桶、垃圾袋、网兜、环保袋等物资,并在宿舍门后贴上垃圾分类小指南;此外,还将宿舍楼下的垃圾集中投放点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根据垃圾的类型配备了相应的垃圾桶。

垃圾集中投放点沙盘模型图

多措并举,学生参与巧引导

一是多渠道宣传,解决“分什么”、“为何分”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30%同学认为自己可能会忘记进行分类,因此,开展多渠道宣传,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前提。首先,公寓办虚拟了“顾菲”和“冯磊”两个人物,对应“固废”和“分类”的谐音,以其爱情故事发展为线索,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其次,拍摄了宿舍垃圾分类宣传视频,通过微信、QQ等渠道进行传播,提高垃圾分类的直观性;最后,公寓办通过亲和的语言、结合大学生熟悉的游戏为背景,设计了针对各个楼层的宣传标语,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兴趣。

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二是首创“校园垃圾分类助手”,解决“如何分”的问题。有34%的同学认为自己缺少垃圾分类的知识,而且缺少便捷的咨询途径。针对这一问题,公寓办顺应“互联网+”的潮流,利用信息技术,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校园垃圾分类助手”。同学们在关注后,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具体垃圾名称,后台即刻自动回复正确分类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分”的问题。

三是全方位监督,解决“分得如何”的问题。为实时了解分类情况,公寓办每天派两位工作人员在垃圾集中投放点进行监督,并向同学指出垃圾分类的问题。此外,为保证宿舍源头垃圾分类的开展,公寓办还走访了试点楼栋的每间宿舍,检查宿舍内垃圾分类情况,将宿舍内部的“网兜”、“环保袋”、“厨余垃圾桶”的使用情况及各类垃圾的分类情况记录在案。

四是内外部激励,解决“分类动力”的问题。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36%同学认为垃圾分类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相应的激励措施必不可少。公寓办为参与垃圾分类的每间宿舍手写了一张感谢卡,感谢每一位参与垃圾分类的同学,并询问他们的感受与看法。此举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除了建立情感上的激励,公寓办还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宿舍赠送了洗衣液、盆栽、纸巾等礼物,给予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奖励,让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是有价值的。

倾情努力,试行效果初显现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共推送5篇微信软文,文章总阅读量突破3000,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学生的情感认同有了显著提升。此外,经过不断的完善,分类助手自动回复平台所涵盖的垃圾种类已基本覆盖了常见的宿舍生活垃圾,公众号在试点区达到近100%的关注率,同学们不再为“怎么分”而烦扰,其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认同有了极大提高。同时,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从宿舍内部来看,垃圾分类情况良好,网兜利用率达到90%,厨余分离率达到80%;从楼下垃圾集中投放处来看,与实行垃圾分类前相比,有94%的塑料瓶和90%纸箱得到回收,70%的厨余垃圾也得到了正确的投放。

贵在坚持,推进分类可持续

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问题,在短时间内要求大学生做好垃圾分类实属不易。在试点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诸如高年级分类配合度不高、厨余垃圾分类不彻底、复合型垃圾的分类不规范等问题。对此,公寓办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从加强高年级学生的监督力度、实施更为精细化的宣传、激励措施、制定学校层面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学校引导、学院协力、学生参与”的垃圾分类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度,最终实现垃圾分类的常态化、可持续化发展。

(学生公寓学生工作办公室 郭建群)

责任编辑:陈浪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