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青年到基层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砺自我、贡献力量,7月12日至16日,“科技筑梦,携手前行”——海峡两岸大学生公益科普支教实践队走进宁德,为当地青少年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科技课堂。
13日上午,一面凝聚着厦门大学、金门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三校学子共同使命的实践队旗帜,在宁德一中报告厅内完成传递。这面旗帜承载着两岸三校师生的共同承诺——以科普教育为桥,促进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教育。报告厅内青春涌动、掌声雷动,跨越山海的三校师生代表齐聚闽东,将为宁德学子陆续带来专家科普讲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践小班教学等丰富活动。金门大学学生高于翔表示,三校学子能聚在一起格外难得,期待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共同成长。

两岸专家,让知识在乡村课堂生动绽放
启动仪式后,两场干货满满的科普讲座为宁德一中学生打开了通往科技世界的大门。金门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主任李金谭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沉浸式科技:走进未来世界的第一步》为题,结合实际案例生动解析了 AI 学习原理与沉浸式技术应用,展现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未来图景。
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郑高峰教授则以《高超音速飞行器中的传感系统》为主题,揭秘极端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高温压阻式传感器、光纤传感技术等前沿科技,为学生们提供了观察尖端科技的全新视角。
讲座现场互动频频,学生们争相举手提问,对科学知识的热切渴望溢于言表,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敢想敢创”的科学精神。
两岸携手,科技支教点亮乡村振兴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中曾寄语:“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为深入贯彻回信精神,实践队走进宁德市第一中学,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实践队为宁德学子精心设计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践课程,通过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机器人寻迹等趣味十足、互动性强的环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探索的实践课题。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宁德学子亲手编写程序、调试机器人,不仅掌握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计算思维、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从一行行代码到机器人真正动起来,这种亲手创造的成就感太奇妙了!”宁德一中学生郑然匀难掩兴奋。另一位学子叶航庚则谈到:“活动让我弄懂了机器人程序控制的底层逻辑,终于明白它‘为何这样动’了。”
两岸同心,脱贫史诗感悟奋斗伟力
实践队一行还走进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循着史料回溯宁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展馆内,泛黄卷边的文件、锈迹斑斑的农具、低矮茅屋的影像,共同拼凑出一部用汗水与坚韧书写的时代答卷。
详实到近乎沉重的史料,一页页揭开昔日宁德作为“老、少、边、岛、贫”叠加区域的艰难底色:闭塞的交通、匮乏的资源、困顿的生活。厚重而极具冲击力的纪实影像,真实再现了当年山民跋涉于泥泞小道、渔民搏击于惊涛骇浪的场景。每一帧画面都镌刻着生存的艰辛与不屈的意志,无声诉说着宁德人民如何以“弱鸟先飞”的清醒自觉奋起直追,如何凭“滴水穿石”的韧劲锚定目标、锲而不舍。
走出展馆,学子们脸上满是深思与敬意。香港科技大学学生何莉筠感慨到:“同一地点的今昔巨变太令人震撼,这是奋斗创造的奇迹。”
两岸融合,感知智能发展科技脉动
走进上汽宁德基地,现代工业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作为集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生产基地,这里拥有完整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体系,其中总装车间更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同类车间之一。在讲解员引导下,学子们深入参观基地展厅与总装车间,近距离接触上汽最新汽车产品,亲身体验精工制造的魅力。
随后,在宁德时代展厅,学子们沉浸式感受了这家全球新能源领军企业的硬核实力。从严谨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到前沿的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创新成果,大家对新能源核心科技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让学子们看到了科技赋能交通、重塑能源格局的无限可能,也深切体会到绿色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厦门大学学生陈永亮难掩激动:“这次参访让我大开眼界!上汽基地的亚洲最大总装车间里,四大生产环节像精密齿轮般高效协同,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令人震撼;宁德时代的前沿技术与严苛品控,更让我感受到新能源科技的力量与绿色未来的方向。‘中国智造’的落地场景如此具体,让我愈发渴望未来能投身其中!”
旗帜飘扬,山海有情。这场跨越海峡的科技之约,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它不仅拉近了两岸青年学子的距离,让大家在共同实践中深悟“两岸一家亲”的同胞情谊,更搭建起两岸青年携手服务乡村教育、共筑科技梦想的坚实平台。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联结将持续发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文/董芬 图/海峡两岸大学生公益科普支教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