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社会服务 >> 正文
实践路上|从实验室到养殖圈舍——厦大博士团为隆德布病快检技术“量体裁衣”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多谢你们这些有学问的娃娃,从厦大老远跑到我们这山沟沟送技术、解难题!有你们帮衬,咱养牛羊心里头更有底气咧!”7月13日至19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赋生山海”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深入宁夏隆德县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调研,旨在研发适配当地的快检方法及分型试剂盒,为基层人畜共患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在隆德县,牛羊养殖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规模扩大,由布鲁氏菌引发的布病成为突出人畜共患病。这种病传播途径广,可在动物间传播且易感染人类,防控难度大,人感染后若未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当地通过持续攻坚,布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动物及人群感染率大幅下降,但检测效率偏低、成本较高、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仍待破解。

连日来,博士团深入姚套村、张树村等3个镇村,以及疾控中心、疫控中心、农牧局等单位,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研讨等方式,详细掌握布病流行病学现状,梳理样本获取、检测需求等技术难题,同步开展检测方法学研究,着力探索开发适配当地的快检技术,并推进实验验证与优化工作。

“咱基层就盼着能有简单、省事、花钱少的检测办法,让兽医跑圈舍时能快速查,乡亲们也能早点放心。”隆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表示。调研中,博士团聚焦当地检测实际,全面了解现有手段、成本及样本采集方式,依托专业优势形成一系列可落地的快检建议。

为强化基层布病防控技术支撑,提升一线防疫人员和养殖户的科学防治能力,博士团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万康林为当地疾控、疫控工作人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及养殖场(户)代表开展专题讲座,系统讲解布病、动物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要点。博士团成员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参与互动,协助梳理基层检测难题,让讲座更具针对性与实操性。“专家讲的全是咱养牛羊能用上的实在招,博士团的娃娃们帮着一解释,咱老百姓也能听明白,心里头亮堂多了,养起牲口也更踏实!”一位养殖户说道。

实践期间,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带队赴隆德县推进定点帮扶工作,期间看望慰问了博士团成员,成员们向校长汇报了布病调研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博士团成立临时党支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使命,坚定了为基层人畜共患病防控贡献力量的决心。

此次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团深入隆德县开展布病调研,既是高校科研力量服务基层防疫需求的生动实践,也是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接下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持续优化快检技术方案,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为隆德县筑牢人畜共患病防控屏障、夯实养殖产业发展根基注入科技动能,让乡亲们在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生命科学学院 文/邹钰珏 图/曾泽鹏、池礼鑫)

【责任编辑:戴佩琪】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