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社会服务 >> 正文
实践路上| 厦门大学“囊萤星火耀八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闽南闽西学习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来源:学校办公室

1926年,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厦门大学支部在厦大囊萤楼成立,点燃了福建革命的第一簇星火。为进一步探寻在中共厦门大学支部影响下闽南、闽西地区早期党组织发展脉络,挖掘早期党员典型事迹,7月26日至8月1日,厦门大学“囊萤星火耀八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踏上漳州、龙岩、泉州等红色热土,循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在旧址寻访中溯源组织脉络,在史料研读中感悟革命精神,在实践思考中践行青年担当,开启一场对话革命历史的红色之旅。

溯源:在行见八闽大地上追逐囊萤之光

“1926年,囊萤楼的一盏油灯,照亮了福建革命的最初航程。”站在龙岩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前,实践队员指着一张泛黄的厦大支部党员名录轻声细读,追溯着厦大与龙岩跨越百年的革命情谊。在龙岩调研的几天里,实践队员先后走进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与纪念馆、湖雷镇上南村万源楼、阮山故居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并在中共龙岩市委党史与地方志研究室、共青团龙岩市委员会以及学校老教授、老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清晰梳理出一条“从校园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的红色革命脉络。这样的辐射轨迹,在漳州、泉州同样清晰可见。

从闽南(漳州)革命历史展览馆到平和暴动纪念馆,从中共福建省委部署惠安暴动旧址到中共德化支部成立旧址,实践队用7天时间走访龙岩、漳州、泉州20余处纪念馆与革命史馆,与三地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座谈交流。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旧文件,共同勾勒出厦大支部与福建闽南、闽西早期党组织的“基因图谱”:1926年至1927年间,在厦大支部直接或间接影响下,闽西、闽南先后建立起中共永定上湖支部(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石码支部(漳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惠安支部等近20个党组织,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组织生命力。

“从厦大囊萤楼到八闽乡村,不是简单的空间迁移,而是革命理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实践队员感慨,这正是早期党建“扎根群众、辐射四方”的生动写照。

深耕:在探寻党史故事里感悟革命精神

革命遗址的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实践队员在沉浸式学习教育中,触摸到跨越百年的信仰力量。

在九峰上坪农会旧址里,农会成员当年在此筹备动员,为“耕者有其田”抗争,让实践队员感知“唤起工农,共争权益”的磅礴力量,见证农民运动的燎原之势;在永定区伯公凹交通站旧址,磨得发亮的石阶与隐蔽的夹墙,无声诉说着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的惊险。这里的交通员以“单线联系、生死相托”的忠诚,让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内,工农自卫军在此打响福建农民武装起义第一枪,史料记载的“农民手持简陋武器反抗土豪劣绅”场景,让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到共产党人“勇于斗争”的血性;在涂岭镇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前,肃穆的碑身与周边苍松,见证着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壮烈。陈平山为革命奔走、英勇就义的事迹,让实践队员体悟到“舍生取义、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

从武装斗争的烽火到隐蔽战线的坚守,从土地革命的探索到群众工作的实践,实践队在党史故事的探寻中,深刻见证、了解了早期共产党人共同勾勒的“忠诚担当、扎根群众、勇于斗争”精神图谱。

传承:在延续百年星火中展现青年担当

“学史力行”是实践队的行动指南。实践途中,队员们主动向革命所在地的乡村干部、群众百姓讲述早期红色故事,宣讲厦大与地方的革命羁绊,共同探究早期革命运动历史和革命先辈事迹。研讨室里,实践队员及时将整理的访谈记录、影视资料、历史照片等汇成素材档案、形成史料画册,为地方和学校的党史研究提供补充,也为纪念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建立100周年提供更多材料支撑。

7天行程中,队员们既做历史的记录者,也做故事的讲述着,更做精神的传承者。实践队员纷纷表示,“萤火虽微,聚之可成星河,我们就是要做新时代的传火者。”“这次实践让我懂得,青春的意义,在于传承以民为先的基因,用脚步贴近土地,用实干回应期待。”

(图/刘怡萍 王千禧 林静雯 文/刘怡萍 曾泽鹏)

【责任编辑:高晓东】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