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9日 来源:

7月13日-15日,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暨厦门市仙岳医院和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承办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医务领域的应用:多专业的对话与启示”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海峡两岸暨香港和全国20多个省(市),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等近20家医院以及来自数十家社工服务机构的共计120多位从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专家学者实务代表们参加了此次会议。

我校社科处处长陈武元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凤芝教授、厦门市仙岳医院院长王文强教授先后代表主办方致辞,陈武元教授用翔实的事例向与会者传达了精神健康对于全民健康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工作对促进国民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和精神健康服务跨专业的现实要求;马凤芝教授分析总结了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当前趋势和国际潮流,强调了与医疗服务界合作的重要作用;王文强教授希望与会者能够借此多专业合作的研讨契机,共同推动全国精神健康事业的新发展。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系主任陈涓教授、厦门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弢、厦门市卫计委疾控处张一中处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童敏教授应邀为本次开幕嘉宾。

14日的汇报专场中,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的“精神科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政策发展”、台湾东吴大学万心蕊副教授的“另翼精神复元:基进心理卫生社工的批判性实践”与香港大学杨志雄博士的“医务社工在精神病治疗及康复的角色”三位专家的主题演讲分别展示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发展历程和模式;综观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历程和现状,尽管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且漫长。然而,来自厦门市仙岳医院王文强教授针对“多专业合作促进精神病人康复”系统演讲了医院—高校合作实践的服务模式,带给大家很多崭新的成果和跨界合作信心,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厦门大学童敏教授的“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的身份重建:两种长期陪伴服务的逻辑比较”和北六院马宁副教授的“同伴支持共促复元”的两份报告,引发了诸多与会者对精神康复者身份重建的关注和讨论。香港理工大学陈涓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梁诗明博士、宁波市精神病院院长陈亚萍教授、云南大学高万红教授、北京大学鄢盛明副教授、上海大学杨锃副教授等嘉宾专家也先后作了精彩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反响。会议现场提问环节专家们和台下参会者积极互动交流,将会场的研讨气氛推向高潮。

15日上午举行公开论坛,来自全国高校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网络小组的9名高校成员(我校社工教师郑思明、在读博士牛少男在列)、国内医务界6名代表、社会服务机构3名代表、以及6位嘉宾分别就医院、社区和多学科三大专题,围绕医生、护士、社工、心理治疗师等多专业角色的定位与合作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热议,同时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领域不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与激辩。15日下午,研讨会的60余名参会嘉宾们参观了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研究基地暨厦门市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仙岳医院,陈进东副院长主持,社工部辜炜君主任全面介绍了医院近年来的服务状况及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合作的成果,随后在社工部干事和厦门大学社工团队的带领下,嘉宾们先后参观了康复科、社工部、以及院内洗车场、厨房、菜园地、休闲吧四处康复场所,其中创新项目“元康社”的两名社员(精神障碍亲历者)讲解介绍的环节给嘉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跨学科多专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扩大了厦门大学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在全国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研讨交流让同仁们收获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信和看到多学科合作的发展方向,大家热情地相互加油和鼓劲,有参会者表示,希望会议明年接着办,把厦大与医院的合作基地办成国内培育精神健康社工的标准化培训基地。

(公共事务学院 郑思明)

责任编辑:曹熠婕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