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至30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师生一行13人前往武夷山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开展考察与监测工作。本次考察队由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启忠、历史系副教授水海刚和辅导员谢媛带队,成员来自历史系10位本硕博学生,专业覆盖考古、中国古代史、环境史、文博等研究方向。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俞建安主任陪同考察。
此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武夷君研究”、“武夷山神与山魈文化”、“武夷石刻中的生态观念研究”三个课题展开。考察团队先后考察了大王峰、九曲溪等地的摩崖石刻,通过其内容了解原始的环境观和生态观念;走访调查曹墩古村落、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和万里茶道起点的“下梅村”等古村落,拜访当地庙宇窥探其地方文化信仰。考察队员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使用田野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深入发掘。在实地走访古村落中,考察队通过与村民交流,虚心请教当地历史文化,获得多手材料。并在每天晚上的考察讨论会上进行交流,对讨论结果加以归纳整理,从而对当地村民的信仰、民俗、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武夷山地区深受古代闽越文化的影响,武夷山神信仰和山魈文化都极具地方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历史上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人口的不断迁入、茶叶经济的兴起,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武夷山地区在民族融合中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实属难得。通过此次考察活动不仅使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开发、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据悉,自2002年起,人文学院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签订协议,把武夷山文化遗产考察与监测活动与人文学院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每年派出两批师生前往武夷山与监测中心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考察、监测和评估活动。到今年为止,考察活动已进行了12年,在每年考察提交的年度监测报告的基础上,目前已出版关于武夷山地区理学、文学、道教文化、闽文化等不同方向的研究专辑7本,这无疑是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展示,也将对武夷山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有着指导性作用。
(人文学院 王珍 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