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实践我们在路上】厦门大学拔尖班暑期跨学科游学项目首次将课堂拓展至武夷山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7日 来源:

7月27日至8月4日,在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炳华、前党委副书记邱旺土的带领下,“碧水丹山·感悟人文”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拔尖班暑期武夷游学项目在福建南平武夷山举办。来自厦门大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与人文三个学院的30余名拔尖班学生,游学人文圣地武夷山,上演“文艺青年”撞上“极客少年”,跨学科研讨朱子与武夷文化,人文感性与理工机智共绽放。据了解,这是厦门大学拔尖班首次将课堂搬至武夷自然山水中。

7月28日下午2点,此次游学项目开学式在武夷学院报告厅进行,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炳华、前党委副书记邱旺土参加了此次开学式。四名手执会旗的同学端正步入报告厅,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炳华将旗帜送至学生代表手中,授旗仪式标志着此次游学活动正式开始。随后,参照古礼,学生代表向老师敬呈寓意“勤奋”、“才华”、“励志”、“敬畏”的四种蔬果,行释菜礼和拜师礼,让同学们在行礼中体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全体学生齐诵《朱子家训》。

本次武夷山游学过程中,学生们观古迹走书院,在田野调查中学习知识。队员们重游朱熹故里五夫镇与建阳,实地了解朱熹生前踪迹;参访政和云根书院与鹅湖书院,重温朱子文化之路;探访闽越王朝古文化遗址以及下梅村古民俗,追溯武夷文化之源;调查九曲溪、仿宋古街、武夷山博物馆及参观武夷茶博园,考察武夷茶文化。田野调查作为人文学科的必备研究方法之一,渗透到此次理科队员占据较大比重的游学项目中,对于打通文理界限,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聆听朱子文化讲座,并就相关主题展开小组讨论与争辩,是本次游学项目中极具跨学科特色的活动。

针对朱子与福建的渊源,朱子教育思想以及朱子之路的当代价值,本次游学项目共开设“朱子在福建的行踪”、“闽北前朱子文化概述”、“朱子与政和”“朱子之路及其当代价值”等主题讲座。根据主题讲座及当天田野调查的内容,队员们分四组分别就“朱子文化”、“朱子学与武夷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茶瓷文化”、“道家文化”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由哲学系江新老师主持,讨论中,人文学生展现感性激扬,思维发散的“文艺范”,而来自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的“极客少年”们则将理科思维的敏捷、严谨、专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双方时时发生精彩论辩,不仅在思维方式上相互碰撞,更在激烈交锋中收获了充满智性的深刻友谊。

8月3日,结业仪式在江西上饶鹅湖书院举行,标志着此次游学活动的圆满结束。仪式上,指导老师江新总结了此次游学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跨学科交流中融汇人文审美之乐与理工科学之趣。随后,优秀学生代表慷慨发言,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代表田笑影梳理田野调查中令她动容的种种细节,颇具人文风采。而化学化工学院的张淼则援引颜氏家训,畅谈此次游学途中领悟的“做人”道理,在切身探寻朱子之路的田野调查中,她也学到了格物致知、笃行求真的科研精神。来自人文的姚冠洲从对小组讨论发言方式的观察出发,思考人文与理工思维方式的差异,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由此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据介绍,此次“碧水丹山”暑期武夷山人文游学项目是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在厦门大学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为推进理工科拔尖班建设、倡导传统文化陶冶的短学期课程计划之一,旨在通过探究文化之源,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激发学员感悟、探讨、分享,在品读山水之间学会调心养性,提升人文素质。

(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