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来校开讲座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来源:

10月18日上午,囊萤楼赵子逊学术与文化活动厅中座无虚席。应法语系邀请,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刘和平教授给法语系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汉法口译的训练与实践”的精彩讲座。

刘和平教授教龄将近40年,教学经验丰富、著述颇丰。在开场白中,刘教授和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巴黎高级翻译学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求学经历,引得在座同学惊叹不已。刘教授说,自己有三个身份,一是教师身份,这是幼时的理想,也是至今仍然坚守的岗位;二是翻译,她回忆了自己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医疗队当翻译的经历,和同学们分享了老一辈学术人的人生与学习经历;三是科研工作者,她回忆自己用15年时间创办了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活动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大家的敬佩之情。

她告诫同学们,当下的年轻人应该正视缺乏自我锻炼精神的问题,必须有不放弃的态度。她说,中国的翻译专业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需要年轻一代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刘教授说,自己已近耳顺之年,现在“学生就是我的天,学生就是我的地”,这些话,无不饱含着老一辈法语人对青年学子的爱和期望,她还希望同学们,提高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职业素养的提高,“做事先做人”,这也是刘教授多年来的教学态度,活动厅里掌声不断,在场同学深受启发。

刘和平教授从“职业译员应具备的能力”、“口译训练与语言学习的差异”和“职业译员能力培养路径及方法”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了汉法口笔译的差异,她认为,应该把职业要求带入课堂,才能更好地为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作用;其次,要有不同领域的实践,才能临阵不乱有真才实学,刘教授强调作为译员,应该还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语境的不同,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理论素养,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经过系统而合理的训练;最后,她谈及译员的培养,认为关键在于实践,只有将求知欲转化为行动,教学者和学习者相互协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而才能实现从知到行的关键转变。

刘和平教授的讲座幽默风趣,但又不失睿智和思考,她说囊萤楼窄窄的楼梯仿佛让她一下子进入到了学术圈子中,这既是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情感,也是对下一代恳切的期待。最后,刘教授对同学们说:“你们要有地球人的视野,要记住,自己是在为人类的事业做贡献,自己也是在为老祖宗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播事业做贡献,要有眼界,切记不能过于狭隘。”活动厅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外文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