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信息与网络中心举办“高校信息服务创新与‘十二五’规划”讲座暨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中心主任计国君教授对一年来中心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就下一步中心如何运用高校信息服务创新理念推进“十二五”规划期间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计主任指出,2010年是我校信息化一期二阶段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校各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中心通过不断深化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我校信息化一期二阶段建设、校园网平台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有力推动了我校信息化建设。
在我校信息化一期二阶段建设方面,截止到本年度12月份已完成网站群发布平台、校园地理信息平台、学工系统一期(注册、资助、奖惩、宿舍、团委、辅导员等)、迎新系统、离校系统等一批业务系统研发部署以及统一身份管理平台、基础数据平台、信息门户平台的升级;其余相关业务系统,包括统一通讯平台、公共资源平台、校友系统、就业系统、综合服务集成、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科研管理服务、科研协作服务系统、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办公服务平台、贵重仪器管理系统、资产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本科教学评估分析系统、财务主题分析系统、综合竞争力分析系统、学科分析系统以及运维服务服务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同步推进之中,预计2011年底上述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并部署。
在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方面,本年度中心有效地运营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完成校本部、漳州及翔安三个校区一系列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完成国家重大专项教育部CNGI IPv6校园网技术升级项目;实施嘉庚三号行政主楼上网行为管理部署;网络运营支撑集成管理系统开发取得进展;较好地完成校庆、高招、全国化学年会、迎新及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及敏感时期学校一系列网络相关应急保障任务。
在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方面,中心有效管理与维护了BBS、DNS、邮件系统、学校主页、网络视频直播系统、VPN、教学辅助系统、教学文件系统、虚拟WEB站点、网站备案、开源软件镜像等校级基础信息系统;完成国家重大专项教育部IPv6物理化学与应用化学信息资源系统项目建设;完成网络存储系统的研发,为全校部门级用户以及职能部门个人用户提供网络存储服务;完成视频课件共享平台的开发;完成数据中心设备与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与部署;实现了我校新邮件系统切换,大大提高了邮件系统的稳定性;实施了虚拟主机(VM)服务开发,初步实现云数据中心的雏形;较好地实现我校一卡通系统的运营;在嘉庚主楼实施IT服务;实现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升级,为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项目组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质计算服务。
在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方面,针对之前中心管理制度缺失、岗位职责不清、缺乏量化考核指标、人才梯队不合理、研发能力不足等突出矛盾,中心于2009年初启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针对所有员工实行“全员卧倒、中心内部竞聘上岗”,开展以岗位化及项目化管理为主要内涵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制定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建立起针对每位员工的量化岗位职责考核办法,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为巩固改革成果,将改革继续推向深入,中心对一年多来岗位化、项目化管理模式运行的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于今年6月第2次实行针对所有员工的“全员卧倒、中心内部竞聘上岗”。中心出台了《岗位化聘任考核评分实施细则》,有的放矢的对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进行进一步明晰、量化和细化,建立起更符合工作实际、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化运作模式。相信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成果将为中心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更大的内生动力与内在活力。计主任强调,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后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及岗位化、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拉动,中心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存在消极等待、创新不足、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上缺乏进取心、工作深度不够、人才梯队布局不合理、缺少奉献精神以及待遇不高等。
计主任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论述逐项为全体员工进行深入解读。他强调,《纲要》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为中国高校信息化工作明确了今后若干年工作的方向。我校信息与网络中心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纲要》的相关指导精神。《纲要》首次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国家战略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信息与网络中心全体员工要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良机,全力以赴地投身到我校信息化建设当中,为2011年圆满完成我校信息化一期二阶段建设,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为把我校建成智能化数字大学,提高我校软实力,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计主任在对“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展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对云计算、万维学、服务科学、物联网、企业2.0、 Web2.0等IT与网络技术应用研究前沿及未来动向进行分析与展望。通过对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985高校“十二五”规划战略定位的分析与比较,他指出,高校“十二五”规划核心转型已从关注建设与支撑为中心到关注信息服务为主导。高校信息化实现核心转型必须满足标准制定、信息门户、身份认证、数据集成、运维服务、应用推广等先决条件。他引导大家对高校信息化与服务本源问题进行思考,并总结指出,高校信息与网络中心将不仅为提供服务与支撑的场所,而是一个大学文化底蕴的沉积、大学的知识容器与磁场。我国高校将全面进入新的信息生态圈,高校信息化诱发的趋势将表现为“10化”,即功能扩展多元化;信息载体多样化;高校需求全面化;服务内涵专业化;信息获取多路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知识广博化;信息共享全球化;网络速度高速化;高校网链物联化。
计主任从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支撑理念、如何从分散到整合、如何构建全在线模式、如何达到智能决策、智能服务、高校信息化务必解决的瓶颈点、云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资源多方位整合、满足个性化的一体化学习与工作平台的搭建、服务保障体系、物联网在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应用方向等多角度对高校信息化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
计主任指出,信息化的每个细胞实际上是围绕着教学科研及管理上水平所提供信息服务而存在的。传统的知识大学向网络与信息大学的转变、信息与网络中心的目标从支撑向服务转型、大学的需求从知识向知识与精神集成转变、大学的竞争体现在具有全球视角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信息服务创新成功的大学正在领导和改变着世界、信息服务创新有助于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流程等6个因素决定了重点高校向信息服务创新大学的转型的必然性。他认为,当前高校信息与网络中心信息的服务创新范畴至少包含开发新系统或改良原有系统、使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提升网络速度、创建新的组织形式、发现新的服务形式、变革管理服务流程、变革员工管理方式、压缩师生及管理者必须执行的流程时间、创建有价值的资源、增强可视化、达到物联化等10个方面。高校信息与网络中心的管理服务创新应从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服务流程创新、组织系统创新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等待导向到用户导向,从看设备的人向优化资源的人等多种转变,建立用户导向的流程设计,实现生态文化,使校园网成为师生、管理者必然的流连地。
计主任强调,我校信息与网络中心“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思想,紧跟目前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遵循从关注投入和建设向关注应用与服务转变,从关注技术本身向关注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及管理水平转变,从关注信息技术对我校的局部或分散的影响转向关注信息技术对我校整体的改造转变等原则。
“十二五”期间,中心将通过翔安校区信息网络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校园核心网升级、改造;校区间光传输平台建设;接入层网络改造与建设;无线校园网络规划与建设;绿色机房建设)、智能化数字大学建设全面推进(大平台支撑、大系统管理、大资源共享)建设任务的推进,建成高带宽、高可靠性的翔安校区网络、建成高可管理安全可靠性能优越的跨校区厦门大学校园网,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的丰富化、校园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平台集成化、校园信息应用的全面化等目标。最终达到建成国内外领先的智能化数字化大学,达成大学的数据中心、知识中心、虚拟中心、资源中心、管理中心、大学的智能决策中心;集学习、高水平研发、素质提升、文化品味体验等多功能及高速的全面到位的信息网络;体现厦门大学的文化底蕴、成为厦门大学的知识容器与磁场,极大地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
针对打造中心下一轮发展的简明表,计主任对中心员工提出了四点建议:我校信息与网络中心各位只有追求一流的资格,因此必须倾诚倾智;创新感动世界,而激情意外地改变世界,“十二五”期间每位员工必须树立饱满的激情和踊跃创新的精神;做信息化工作不是等待者的游戏,热爱才能深入更多不毛之地;“十二五”期间根本之道:我们所做的每件工作,要做到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信息与网络中心 薛伟胜)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