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这堂海上直播课 老师船长科学家一起讲 超百万人次来围观 “嘉庚”号海洋大讲堂昨上线,课程信息量满满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来源:

陈庆军老师为大家讲解海洋知识。(视频截图)

本报讯(记者 陈露露)近距离参观“嘉庚”号,认识南海科考的高精尖设备,聆听科学家和地理名师介绍南海深处的奥秘……昨日下午4时,“嘉庚”号海洋综合科考团首次开设的海洋大讲堂准时开讲,超100万人次在线收看了直播。沉浸式的直播和互动式的体验,让40多分钟的课程信息量满满,许多人留言“涨姿势”了。

多平台直播 内容干货满满

本次直播课由厦门日报社承办,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央视新闻+、央视频、厦门日报社潮前智媒App、厦门日报微博、厦门日报抖音号、厦门日报社头条号、厦门电视台看厦门App、趣看、厦门大学官方B站账号、厦门大学微博、厦门大学嘉庚号微博、华人头条App等平台直播。

“嘉庚”号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海底泥火山里蕴藏着怎样的奥秘?船上的工作人员都是如何作业的?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昨日的直播课上,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厦门市高中地理陈庆军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陈庆军老师携手“嘉庚”号船长尹龙、KK2002航次首席科学家王彦林、探测长王鹏等一一进行揭秘。

现场还有远程互动:集美中学首届“嘉庚班”100名学子以及厦门对口帮扶的临夏州临夏回民中学高二学生都连线了“嘉庚”号。孩子们在教室里通过大屏幕认真地看着直播,踊跃地举手提问。一张张脸上,写满了对海洋的好奇与热爱。

身临其境学知识 网友留言点赞

这场生动的直播课,也让在线观看的广大市民网友受益匪浅。网友“蜗牛环游世界”说:“远隔万里,能身临其境了解科研人员都是如何作业的,这场直播做得很成功。课程全程都是知识点,得拿着小本本做笔记。”网友“天天”说:“大自然是最生动的课程。这次的‘上课地点’很特别——海上直播,直观又有趣。让学生们了解海洋,热爱海洋,非常有意义。期待下一次课程。”网友“朵朵”表示:“看完直播,又看了一次重播。对于南海科考,一直充满好奇,这次的直播课真的很难得。直播的形式很好,让海洋科普深入寻常百姓家。”

据悉,今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100周年。“嘉庚”号是以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国际顶尖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此次是“嘉庚”号首次开设海洋大讲堂,旨在向全国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宣传和普及海洋科学。

本次科考活动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指导,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集美学校委员会、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本航次海洋大讲堂由厦门大学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集美中学、厦门市青少年成长教育协会共同创意发起,厦门日报社特派记者张江毅独家受邀随船报道并协助直播。

【连线】

集美中学首届“嘉庚班”学生:

“有趣!我好像真的踏上了嘉庚号”

“嘉庚班”的同学向陈庆军老师提问。(视频截图)

本报记者 林桂桢

昨日下午,集美中学首届“嘉庚班”的100多名学子连线收看了“嘉庚”号海洋大讲堂,跟着科学家乘风破浪,一起探索奇妙的海洋世界。

接地气

仿佛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学习

“在这堂课上,我们就像真的踏上了‘嘉庚’号,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仪器设备。我很荣幸能向科学家提问,感觉科学家就在眼前!”陈艺锋同学直呼过瘾,希望以后可以多参加这样的讲堂。

“陈庆军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很幽默,接地气,把我们拉进现场,仿佛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学习。”看完直播课,集美中学教师施晓云被名师陈庆军“圈粉”。

“海洋世界太奇妙了!”不到一个小时的直播,邱萁昕同学就记了满满两页的笔记。这堂课点燃了她的科学梦,“我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像‘嘉庚’号上的科学家一样,研究海洋生物”。

有意义

引导学生弘扬嘉庚精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嘉庚’号海洋大讲堂,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科考船的工作,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集美中学教师郑仕福说,这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引领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创新,正是嘉庚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昨天,集美中学首届“嘉庚班”举行了开班仪式。学子们的第一堂课,就是“嘉庚”号海洋大讲堂。据了解,“嘉庚班”致力于培养具有嘉庚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今年是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100周年,举办这次海洋大讲堂意义非凡。”施晓云说。

“初中三年,我读的是‘诚毅班’,即将开始的高中三年是‘嘉庚班’,六年时间都跟嘉庚精神紧密相连。”上完直播课,学生李欣表示,要弘扬校主“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精神,做一名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嘉庚学子。

本报记者牵线搭桥

临夏回民中学“跨越万里”来互动

临夏回民中学的同学们观看海洋大讲堂。

本报临夏讯(文/图 特派记者 林森泉)昨天下午4时,临夏回民中学高二B6班的60位同学参与正在南海科考的“嘉庚”号科普学堂连线互动,观看了陈庆军老师主持的海洋大讲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厦门对口帮扶临夏州。此次连线,由本报记者牵线搭桥。

回民中学的同学对于南海充满向往与好奇,有同学提问:“南海海域有哪些资源?是否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对于同学们的问题,陈庆军老师分别进行了回答。

同学们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观看直播并进行互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着横幅,写着“山的呼唤,海的回应。厦夏两地情,恰恰一家亲”。负责此次活动的马效先老师说,山区的学生第一次通过本报的牵线搭桥与厦门集美中学的学生见面了。

17岁的高二学生马燕慧,是临夏县韩集镇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说,通过视频直播,学习到许多知识,对南海有了更多了解。这位没有接触过大海的回族少女还说,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明年能考到厦门大学去,去看看厦门的海。

有着23年教学经验的地理老师杨东旭认为,通过这种连线互动的方式,同学们可以学到在课本和网络上了解不到的知识,大家已经期待这次活动很久了。如果条件允许,希望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多一些,让同学们多多接触海洋世界。

临夏回民中学始建于1953年9月,是临夏州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社会和高校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目前学校占地250余亩,在校学生总数4884人,设有86个教学班。学校有专任教师338人,其中包括不少名师。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