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餐饮每天供应近20万人次的餐点。

■“一日一师一菜”活动特色菜红烧肉。
近日,第二期“一日一师一菜”活动在厦大翔安校区丰庭餐厅举办。该活动既调动团餐厨师设计餐品的积极性,又为食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
据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团餐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我市活跃着数十家团餐企业,每天为数十万人服务。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团餐已不再局限于“食堂大锅饭”的概念,而在菜品研发、标准化管理、食安建设等方面做优做强。
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做精做细学生团餐市场,并总结出一套“5D现场管理”体系,成为我市团餐企业发展的典型。
文/图 记者 王颖达
传承
使用传统工艺发酵 “勤业馒头”每天卖出8000多个
在厦门大学校本部,勤业食堂的馒头很有名,除了深受师生、教职工的喜爱,还有不少校友专程来买。据了解,勤业食堂一天三餐能卖出8000多个馒头。
这款馒头最大的卖点是传统北方馒头的“碱香味”。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主任江森民介绍,这款馒头使用传统工艺发酵,而非现在常见的酵母粉发酵。
他告诉记者,制作难点首先在于“老面”配合食用碱发酵过程中,碱放多了馒头发黄,少了发酸;其次要严格控制发面的温度、湿度和时间,否则成品的外形和口感会受影响。面点师傅拥有多年的实操经验,每天凌晨三四点开始制作。
“勤业食堂三餐都供应馒头,我们都是凌晨做早餐的量,早上做中午的量,下午做晚上的量。 ”江森民说,由于工艺复杂,目前校内只有勤业食堂仍保留这种制作方式。
创新
举办“一日一师一菜”活动 突破团餐餐品设计难点
在第二期“一日一师一菜”活动现场,学生们在特色菜——红烧肉前排起长队。
据了解,该活动连续举办11天,每天由一位大厨掌勺自创一道菜品在丰庭餐厅限量供应。学生们对11道菜品做出评价,获得点赞数最多,将成为该餐厅的固定菜品。
江森民介绍,团餐的菜品设计与社会餐饮有所不同,特别是学校供餐,较大的食堂一顿饭就餐人数可达上千人次,因此从食材选择、烹调方式、餐品设计、出餐效率等方面都有相应要求。“比如红烧肉,我们需要用大锅煮制,堆在中间或靠近锅底的肉肯定最先熟透,翻炒不好肉也没法保存完整。这对我们师傅专业技能有所要求。”
为了做好以学生为主要客群的团餐产品,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还组建了60多人的营养师团队,专为餐品设计服务。特别是针对中、高考备考期间及考试当天的学生用餐进行了详细规划,既保证安全又有营养,受到学生的喜欢。
管理
建设“5D现场管理”模式 实现后厨水渍不落地
走进厦大翔安校区丰庭餐厅后厨,墙面干净亮白,地面没有水渍,工作人员都穿着统一服装,脚上的鞋子也是比雨鞋舒适、透气的运动鞋、布鞋。
记者好奇,这些不耐水的鞋子穿进后厨难道不会沾到水或打滑吗?工作人员解答到,2016年起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开展“5D现场管理”体系建设,其中水渍不落地就是一大改变。
“5D”即“整理到位,清扫到位,清洁到位,检查到位,习惯到位”,是厦门大学后勤集团结合《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总结出适用于学校团餐的规范化管理经验。这套体系重在整理、精在清洁、细在检查、贵在坚持,通过制定统一的检查表,对食品安全的各个关键控制点都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登记,切实做到检查到位,管理上不隐藏、不逃避、不作假。
今年7月,思明区筼筜市场监督管理所在片区内餐饮单位分享厦大“5D现场管理”经验。此前,还有省内餐饮单位来厦大交流经验。“我们希望有更多机会,把这个模式推广出去,也欢迎行业内更多单位对团餐标准化建设进行探讨。”江森民说。
链接
厦大餐饮每日服务20万人次
相较于一般的社会零售餐饮,如何在保证食品安全、控制食材成本的同时,供应安全、多样、美味、实惠的餐品,成为团餐企业必须突破的难点。
“虽然我们单家食堂每日供应的菜品多达上百种,还是会有同学抱怨没菜吃。这要求我们必须定期更换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口味。”江森民介绍,厦大后勤在本部、翔安、漳州三个校区有15家餐厅,校外餐饮部将近50家,辐射了厦门很多中学、高校、企事业单位。厦大餐饮每天需供应近20万人次的餐点,这些就餐群体都是以学生、教职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