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台籍教师到大陆高校任教,图为台湾青年教师翁如辰在河北任教学校与学生们讨论功课(中新网/图)
本月4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公布并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称“26条措施”),在两岸都引发热议。
“构建普惠性、包容性的惠台政策体系是新时期大陆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厦大台湾研究院教授张宝蓉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去年的“31条措施”与今年的“26条措施”同属方向性的政策,内容覆盖面广,惠台力度大,“26条措施”是“31条措施”的持续深化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由此构成中央高位引领、地方灵活落实的惠台政策体系。
张宝蓉指出,当前大陆惠台政策以保障台湾民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其持续颁布引发岛内基层民众的持续关注,并有力推动了台胞西进大陆的热潮,对于维系两岸民间互动关系、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宝蓉一直专注两岸教育问题研究,据她观察,在陆台籍教师人数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已成为当下两岸流动群体中最具指标性意义的群体之一,也是“31条措施”、“26条措施”惠台政策的最直接获益群体之一,“能否帮忙解决发展性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张宝蓉举例说,这次公布的第21条就明确指出台籍教师在岛内参与的项目、取得的成果,同等视为专业工作业绩,在岛内从事技术工作的年限同等视为专业技术工作年限,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台籍教师在台湾地区工作科研成果与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的认可问题,有助于其更快更好融入大陆高校教学科研评价体系中,实现职业生涯的更高一级发展。
(导报记者 薛洋 实习生 张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