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福建侨报:厦大科研团队 发现“超级入侵者”进化机制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30日 来源:

本报讯 近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恶性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侵占我国滨海湿地的遗传进化机制,并被生态学国际顶级杂志《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成果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互花米草扩散的原因,为从源头上治理互花米草蔓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据了解,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滩植物,其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197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用于保滩护堤、促淤造陆。试种成功后,它们被引种至福建省的罗源湾,之后又陆续推广至各沿海省份。但是,引种的互花米草在各地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威胁当地海岸生态系统、影响湿地滩涂养殖、阻塞航道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互花米草已被列入全球最具威胁性的100种外来生物名录,而中国是全球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为了研究互花米草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超级入侵者”,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李庆顺教授、张宜辉教授和张原野助理教授的3支科研团队从2014年起,开展联合攻关,力图从分子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角度,在互花米草的DNA序列中寻找其扩散的“秘密”。

据张宜辉介绍,5年多来,研究团队对来自入侵地中国沿海7个省份的10个区域及原产地北美12个州的15个区域的250个样本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这些入侵地植株全部是最初从美国引进的品种的杂交后代,并产生超强基因,从而成为互花米草恶性入侵的主要驱动力。

张宜辉表示,这项成果只是阶段性成果。接下来,研究团队将会以福建漳江口为研究对象,追踪分析互花米草入侵扩散的动态并深入挖掘其快速扩张的生态机制和分子机理。

(李静 许丹)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