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美国人潘维廉很有感,他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福建省第一位获得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中国高校第一批引进MBA工商管理课程的外籍教师。潘维廉在厦门一住30年,美国的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中国到底好在哪里?老潘干脆把他在厦门的生活、在中国的见闻都写到了信里跟大家分享,30年居然写了1500多封,最近还出了一本书叫《我不见外》老潘说,改革开放不断刷新着他对中国的认知,这些信也是给中国的情书。老潘强调,他也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尽力消除误解和偏见,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1976年,美国大兵潘维廉被派驻到台湾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服役。那时的台湾总是宣传大陆人很坏,很邪恶,这让潘维廉困惑不已。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台湾警察都跑出来说不能看,你告诉一个20岁的男孩你不能看,你就想看。
机缘巧合,1988年初,一位朋友向潘维廉介绍,学中文可以去厦门大学海外学院。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1988年全国只有厦门大学,外国人可以到那边学中文,也可以带一家人,后来发现厦门是台中对面,我说,哇,太巧了,哈哈,所以,缘分。”
1988年,潘维廉管理学博士一毕业,就卖掉年收入七十万美元的金融公司,和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洛杉矶飞香港,又从香港辗转搭船18个小时来到厦门,开始系统性地学习中文。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一到这边我听说,厦大有一个全国最早的管理学院,他们说我们要搞一个全国高级的最好的MBA项目,全国最好的,我有点(偷笑),我没有很大的信心,我说好,我帮你们一年两年。
没想到,这一试就开启了潘维廉在厦门大学30年的执教生涯。刚来时,厦门的生活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常常停水停电,公交车只有3路,三轮车是交通主力。潘维廉为更多了解厦门,特意打申请买了辆三轮车,载着家人满厦门跑。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反对,我爸爸当兵十八年,有11年是在东南亚打仗,都是跟共产党打架,所以他不是很高兴。
为了让家人们放心,潘维廉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信里配上了简笔小画,图文并茂地报告他在厦门的见闻和生活情况。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如果厦门是第二故乡,那我就没有第一故乡。
1992年,很多中国人想出国,而潘维廉却成为了福建第一个获得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没想到,这一回,从亲人到朋友都激烈反对。潘维廉却信心满满:未来的机遇在中国。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他们不要听好的东西,他说你怎么知道,靠海的发展,内地没有发展,我说你怎么知道,你没有去过,他们说你怎么知道,你也没有去过。
为了证明自己,潘维廉决定到中国各地看看。1994年,他买了一辆15座的丰田面包车,带着家人走了4万多公里,从沿海到戈壁,深入中国的每个角落。即便是在偏远、贫困的宁夏、甘肃等地,都有新的道路、学校和医院在陆续建成。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深受感动,那么多穷人,给他们钱没有解决问题,但是(中国政府)给他们那样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给他们机会(脱离贫困) 。
潘维廉在信里写下了自己对中国的新的认知,没想到日积月累成了一本本推介中国的英文书。
2004年暑假,潘维廉回美国探亲,在父亲去世前,他和父亲做了一次长长的谈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的信没有白写。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他去世那年8月我刚好回美国看见他,他说他很高兴我来中国,他说是对的。
老潘说,也是在厦门呆久了,他总想着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厦门去德国参加国际花园城市评比,潘维廉当主陈述人,拿下了金奖,他跟评委说,厦门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因为它很好地诠释了城市发展与绿色环保的平衡。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后来我帮助其它中国的城市参加那个活动,每次都有西方国家的领导,市长说,哇,中国怎么会这样做,我们都不知道。
为了让世界更了解当下的中国,潘维廉不时在中国对外报刊上发表文章,用美式幽默讲述中国故事。课堂上,他最爱讲的是中华文化、是一带一路、是中国人和平贸易的精神。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这30年来中国人越来越了解世界,但是世界还是根本不了解中国,一个大问题就是西方的媒体偏见很厉害。
现在,最让老潘骄傲的是,很多之前跑到海外的学生已经陆续回国。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以前告诉他们)以后最大的机会是这里,不是国外,现在他们都知道了,我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心里想,哈哈,我说过了。
老潘觉得,中国的发展就像令人惊叹的中国高铁一样。他也开始使用支付宝和微信了。他学了好几年的中国功夫,但是最喜欢的还是中国木偶。不过老潘也发现,西方社会对于中国还是会有偏见和误解。他觉得,中国的崛起可能会让有些国家担心,但时间将作出最好的证明。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潘维廉:你看五百年了,西方国家怎么做生意,并不是生意,是海盗,必须有一个赢一个输,没有双赢,我觉得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每年春节他们就在门边那个红色的对联,那个是什么,要和平要发展,那个就是中国梦。
(记者 杨絮 赖欣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