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新华社昨日播发改革先锋陈景润风采。文章指出,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陈景润,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陈景润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文章指出,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生平
陈景润
1933年5月,陈景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