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向陈嘉庚墓献花。(通讯员 林志杰 摄)
本报记者 林桂桢 应洁
昨天上午,陈嘉庚先生的长眠之地——集美鳌园花篮锦簇,集美乡亲、师生和海内外嘉宾共一千多人满怀哀思,共同举行了一场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
陈嘉庚先生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每年清明前后,各界人士都会集聚在此,缅怀、追思这位爱国英雄的光辉一生,许多海外侨胞为此还专程来厦。对厦门人而言,嘉庚精神已成为大家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科教兴国>> 创办厦大和集美学村
今年,集美大学和集美中学将迎来百年校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嘉庚故里这座体系庞大、功能齐全的知名文教区。早在近百年前,陈嘉庚就以科教兴国的远见卓识,为集美学村的发展画下了宏伟蓝图。
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陈嘉庚不仅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更心怀“办世界之大学”的理想。上世纪20年代,整个中国南方都没有大学,陈嘉庚“抢占先机”,创办了厦门大学,为南方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1921年厦大刚成立时只有98个学生、20个教职工,一共‘118条好汉’,但陈嘉庚却要了数千亩地。”厦大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叹服嘉庚先生的远见。
高瞻远瞩>> 打通厦门跨岛通道
去年年底,厦门地铁1号线通车,当列车在高架上驶向集美学村站,人们不由得惊呼窗外海水碧波荡漾的迷人景致。其实,这一海景地铁的智慧,建基于60多年前陈嘉庚倡建的一条跨岛通道——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之上。
在厦门还是一座封闭的小岛时,陈嘉庚就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想法。上世纪50年代,在陈嘉庚的极力倡议下,鹰厦铁路开建。原本设计中的铁路是绕过海湾先到同安再到集美,而陈嘉庚主张从杏林直接修建海堤到集美和岛内,从而建成当时全国唯一的公路铁路两用海堤,也是1990年前厦门岛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
如今在厦门的诸多地方,都能见到嘉庚先生的轨迹。在厦门分布广泛的嘉庚建筑,就是陈嘉庚的智慧结晶;陈嘉庚一手创办的集美航海教育,至今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人才。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说,1956年嘉庚先生就写了《厦门的将来》一文,认为发展厦门港口和航运业,可以带动东南、西南甚至内地经济的发展。
薪火相传>> 嘉庚精神永流传
在集美鳌园,有一系列精美石雕刻满了文史、自然的诸多“干货”,也展示了陈嘉庚对青少年的文明道德规范;陈嘉庚纪念馆里,一排排图文、实物讲述着他的光辉事迹……嘉庚先生离开我们50多年了,嘉庚精神教育仍在延续。
去年3月,包括陈嘉庚纪念馆和鳌园在内的鳌园景区取消30元门票。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点赞说,“我爷爷很多东西都是献给国家和人民的,鳌园开放跟他的思路是一致的”。
“嘉庚精神在本质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度契合的。”专注于传播嘉庚精神27年的“金牌讲解员”林忠阳说,“陈嘉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永远以国家和民族为重,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品格,永远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