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香港经济导报:全國人大代表潘越: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三建議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0日 来源:

本刊記者 許國璽 日期:2018-03-14 經濟導報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一直是廣受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急劇增長,有關政府債務危機的言論甚囂塵上。但經記者采訪發現,許多觀點缺乏可靠論據,忽視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在發展中的巨大差異,將中國的地方債問題與不恰當的對象作比較,從而有可能錯誤地判斷了中國地方債的問題,誇大了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仍然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率目標由3%下調至2.6%,但2018年安排地方專項債券1.35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5500億元,意味着廣義財政的回落幅度要更為平緩。減稅力度提高,2018年將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高於2017年的3500億。並提出增值稅稅率三檔並兩檔,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個稅起征點。整體來看,財政仍然是較為積極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松緊適度”。但沒有明確M2和社融增速目標。主要是因為2017年M2增速與目標值的偏差較大,且M2對經濟的指示意義在弱化。但發改委預計2018年M2增速和社融增速與2017年持平,即M2增長8.2%左右,社融增長12%左右。從目前監管環境看,實現M2目標問題不大,實現社融增長目標有一定難度。

大家認為:近年來,地方政府負債率高企,普遍背負着沉重的債務負擔,地方債務危機已然成為威脅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的不可忽視之隱患。但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依然非常強烈,一方面,債務存量負擔較大,地方投資項目短期內回報有限,不得不通過舉債融資緩解舊債償付壓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實現長期發展,必須大量投資基建、醫療、教育等公共事業,對資金的需求量巨大,債務融資成為地方政府的普遍選擇。因此,當前地方政府的債務存量削減不易,債務增量與日同增,化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依然任重道遠。

針對於如何化解地方債務危機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潘越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提出三建議:

一,借新還舊,以時間換空間——“借新還舊”的償債方式仍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慣用的手段,這一方面可以暫時緩解債務負擔,解燃眉之急,同時以低成本融資方式替換高成本融資來減輕債務負擔,降低債務利息成本,改善債務結構;另一方面也在延緩潛在債務危機的同時,為尋求更合適的解決之法贏得時間。

二,完善官員晉升激勵機制,將地方債納入考核體系——地方政府官員遵循競爭錦標賽式的晉升規則,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是考核地方官員的一項重要指標,因而導致部分官員為了追求政績而大舉借債。將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升降納入官員考核體系,減少其發債、增加其還債的政治激勵,有利於促進地方形成良性的經濟發展模式。

三,靈活運用金融工具,鼓勵引進社會資本——在之前,財政部出台了債務置換計劃,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這有效地降低了地方利息負擔,緩解了部分地區的償債壓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可供選擇的金融工具,例如:將一些未來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項目資產證券化;積極推動國有資產上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尤其是效益較差企業)的經營,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減少地方政府輸血壓力,幫助企業重新煥發活力。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