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00:00 来源:厦门日报
“我们能回故乡深造,是一种荣耀”

参加首届陈嘉庚奖学金颁奖仪式的获奖者。(林志杰 摄)

陈立人与奖学金获得者合影。(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我市以“嘉庚”之名设立、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奖学金,既是对嘉庚先生的缅怀和纪念,更是传承弘扬嘉庚精神的创新实践。今年来,厦门设立陈嘉庚奖学金的消息在“海丝”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华侨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陈嘉庚奖学金的设立,犹如向海外送去一股惠侨利侨的“嘉庚风”,不仅为许多渴望回到祖籍国接受教育的学子提供了圆梦机会,也为推广海外华文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在“海丝”国家传播架起了桥梁。前日,首届陈嘉庚奖学金颁奖仪式在集美举行,同时举行的还有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第七届理监事就职典礼。
陈嘉庚奖学金今年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创设,它与“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关系密切。据介绍,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的前身是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后者是香港集友银行为纪念集友银行的创办人陈嘉庚先生于1989年成立的。今年初,作为弘扬传承嘉庚精神的崭新载体,市委统战部谋划创设了“陈嘉庚奖学金”,今年6月,结合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换届工作,在省委统战部、省民政厅和集友银行的支持帮助下,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更名为“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 并赋予基金会新的业务内涵——负责筹集、管理、发放和监督“陈嘉庚奖学金”资金。
“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除了传统的为集美各校奖教奖学外,今年新增了为新设立的陈嘉庚奖学金筹集、管理、发放和监督资金的重任。”前日就职的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第七届理事长何福龙介绍,今后将以公司治理的思路来科学管理基金会,确保陈嘉庚奖学金常态化运行,助力基金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
【学子故事】
张宇佳:
无论走到哪里
中国都是我们的故乡
作为陈嘉庚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发言后,张宇佳仍激动得双颊微红,“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可以站在这里,代表所有获奖学生发言。这个经历太珍贵了,在厦大读书的7年,将是我人生中无法替代的财富。” 张宇佳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今年,在陈嘉庚奖学金的支持下,他成为厦大艺术学院一名研究生。而在此之前,他已在厦大读了四年本科,当初选择厦大,不仅因为它是全国优秀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更因为我的祖先来自福建。“无论走到哪里,中国都是我们的故乡。”
说起陈嘉庚,本来有些羞涩的张宇佳一下打开话匣子,眼睛都亮了起来,“陈嘉庚先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马来西亚,到处流传着他的故事。”张宇佳告诉记者,从小,就常听家人用闽南语讲起陈嘉庚兴办教育的故事。当听到嘉庚先生“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动人善举,小小的他就已立志:以后一定要去厦大读书。
现在,小时候的梦想已经实现,对于陈嘉庚,张宇佳除了崇敬,也多了几分感恩,“因为陈嘉庚奖学金的设立,我们有机会来中国实地感受中华文化。在厦大创立96年后的今天,作为海外华侨后代能够重回故土深造,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缘分。”
对于未来,张宇佳也有了自己的规划,“毕业后,我想留在厦门工作,把父母也接来,这是我的梦想,也是全家人的期望。”
王忆雯:
来中国读大学
一直是我的梦想
当被问到年龄,眼前这个年轻的缅甸女孩不好意思地捂着脸:“好害羞哦,我今年已经三十了。”
她叫王忆雯,是厦门理工学院服装与设计专业大一新生。之前,她在缅甸已做了六年汉语老师,专教低龄孩子学中文。“我的祖上是云南人,来中国读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嘉庚奖学金帮我圆了梦。”
三年前,看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王忆雯来中国学习的愿望更强烈了,“从小就听家人讲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真的很想亲自来看看这个大国的巨变与崛起,缅甸很多人都对汉语特别感兴趣,我要多学点知识,好回去教他们。”
曹雅婷、罗晶莹:
想穿汉服喜爱古筝
“从小,家人一直在讲‘寻根’,来中国读书后,我才理解‘根’的含义。” 曹雅婷来自缅甸,今年19岁的她,在得知陈嘉庚奖学金的设立后,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成为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一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她就来到祖辈的故乡云南读书。在中国这十多年的学习生活中,让她越来越有归属感,“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尤其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服装,有机会我一定要穿汉服,拍照发给家人看。”
跟曹雅婷一样,来自泰国的罗晶莹也被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她最爱的是中国的民乐,“我小时候学过三年古筝,古筝的声音很好听。”一个月前,罗晶莹第一次离家到集美大学读研,“来之前很紧张,担心自己汉语不好,没法交流。来了厦门后,发现这里的人都特别好。”罗晶莹说,每次在外吃饭点菜,都会遇到好心人帮她翻译、讲解,“我喜欢吃厦门的海蛎煎,喜欢这座温暖的城市。”
丘月娇、江亮语:
要教更多泰国孩子学中文
来自泰国的丘月娇就读于华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2010年获得泰国教育部的奖学金、远赴上海进修汉语开始,她就深深爱上这门语言。回到泰国后,丘月娇开始教当地孩子学汉语,在六年的教学时光中,丘月娇发现,自己的汉语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她抓住首届陈嘉庚奖学金的申请机会,来到厦门继续深造,“我知道陈嘉庚先生是一位对家乡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我想像他一样,引导更多泰国孩子学习中国文化。”
和丘月娇“志同道合”的江亮语也在泰国教过中文,目前在厦门大学读书。此前,在泰国语言学校,她已学过两年汉语。“起初,我觉得中国汉字十分难写”,渐渐“上道”后,江亮语和朋友在泰国办起了中文补习班,教3至10岁的泰国孩子学中文。“来到厦门后,经常能听到奶奶说过的一些话,后来才知道那是闽南语,看来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江亮语笑着说。
(本报记者 应洁 王玉婷 见习记者 林施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