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厦门学者的“金砖文学”情缘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5日 来源:

2017-09-10 00:00 来源:厦门日报

俄罗斯文学名著深沉的魅力,印度古典诗歌带来的哲思……文学作品,成为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厦门,有一群学者致力于翻译研究俄罗斯、印度等国文学、戏剧名家的作品,跨越语言的障碍,将这些人类优秀的智慧结晶介绍给中国读者。本周,我们带您走近其中两位学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金砖文学”情缘。

>>肖兴政荐书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堪称印度灵性传统的百科全书。《薄珈梵歌》是史诗《摩诃婆罗多》里短短的几十页,讲述的是古代印度的一场大战之前,大神克里希纳和王子阿朱那的对话,蕴含着哲理。古典梵语抒情诗《牧童歌》,迦梨陀娑的作品《云使》以及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当然还有四部《吠陀经》和《奥义书》等,对泰戈尔灵性诗歌传承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一读。

双语诗人肖兴政:

《吉檀迦利》译者 用心走近泰戈尔

>>名片:

肖兴政,任教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曾在剑桥大学语言学刊物《English Today》上多次发表诗歌、散文和文章,出版中文诗集《雨季梦园》,翻译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长期从事中英文诗歌阅读、研究和创作。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旅人要敲遍异乡人的门,才能最后来到自家门前,人要在异域四处漂泊,才能最终到达最深的内殿……”这是印度文豪泰戈尔的抒情诗《吉檀迦利》中寓意深刻的诗句,译者是一位视泰戈尔为“精神导师”的中英双语诗人、翻译家——肖兴政(X.Z.Shao),也是他漫漫文学之旅的生动写照。

谈起自己的经历,他感慨万分。他生长在福建宁德周宁县的穷乡僻壤,曾因英文底子薄,16岁参加高考时,满分30分的英文试卷只考了4.4分。上大学后,他疯狂学习英文,梦想着有一天能读懂拜伦、雪莱等英国诗人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了泰戈尔《吉檀迦利》的冰心译文,给自己的青春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后来,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时,他在图书馆查阅了印度文学资料,希望追寻泰戈尔诗意的源头。在《印度古代诗选》和《泰戈尔评传》中,他意识到泰戈尔诗文之美来自印度灵性传统,体会到印度古诗的虔诚、善感和热烈,领悟到泰戈尔的宇宙意识、爱神、爱人和对善恶、死亡的深邃思考。

他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热以及泰戈尔诗歌的感染下,自己浸没在心灵觉醒的晨光中,写诗的冲动如洪水四处奔流。这股热情如火焰一般,在他心中燃烧了多年,使他更加投入英语学习,最终成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的教师。2002年,他无意间从网上下载到泰戈尔《吉檀迦利》的英文原文,后来又在上海买到了一本英文原版泰戈尔评传,读了以后,大大增进了对泰戈尔及其诗歌的理解,也发现了中国读者对泰戈尔作品欠缺灵性解读。2004年,他着手翻译《吉檀迦利》,与诗人和前译者冰心做了一次灵性神游,在翻译过程中,他还发现了冰心译文的几处值得商榷之处。通过这次翻译,他走进了泰戈尔的内心,走进了诗人优美诗篇背后的灵性世界。

作为一名在祖先祠堂改造的小学里度过童年的诗人,肖兴政对祖先传统的破坏感同身受,深切热爱中华文化传承。在《诗经》《楚辞》《史记》《昭明文选》,以及孔孟老庄和佛家典籍中,他得到了丰富的滋养;他在英文文学和西方典籍中遨游,通过阅读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印度哲学以及翻译泰戈尔的诗歌,仿佛回到了“繁花似锦的精神故乡”。

肖兴政说,中国人有自己的灵性传统,自己的体道诗歌,文学经典浩若烟海,回归传统,才能兼收并蓄。他写过关于西施、王昭君的英文诗歌,以厦大情人谷为灵感创作了英文诗歌小集《湖歌及其他》,得到英美诗人朋友的热情赞赏。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英文里保留了对诗歌的热情,并在精神上渐渐回归本国传统。

>>徐琪荐书

俄罗斯文学经典有很多,我尤为推荐阅读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契诃夫的《樱桃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喜欢诗歌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研究专著方面,推荐阅读刘文飞的《阅读普希金》,张冰的《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

厦大学者徐琪:

结缘俄语三十载 钟爱俄罗斯诗歌

>>名片:

徐琪,现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俄语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化、俄苏戏剧。独立编著出版教材2部,译文10余万字。

厦大校园里的莱蒙托夫铜像。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杰出诗人、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诗剧《假面舞会》等都成为世界文学瑰宝;他的诗歌《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诗《致凯恩》,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俄语专业教授徐琪最喜欢的诗作。

在厦门大学校园内,竖立着俄罗斯杰出诗人莱蒙托夫的铜像,见证了厦门与俄罗斯人文交流的不断发展。徐琪亲历了莱蒙托夫铜像在厦大落成的全过程。这座铜像于2014年4月6日在厦大思明校区落成,这是当时厦大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徐琪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有助于加深中国人对这位杰出诗人的认识,增进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说起结缘俄语、俄罗斯文学三十载的经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些已成为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上中学时,她第一次接触俄罗斯文学,就是在课本里读到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以及高尔基的《海燕》。契诃夫充满讽刺意味的短篇小说,高尔基笔下勇敢高傲、不惧风暴的海燕,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经典诗句,激励了她和一代代中国青少年。

1984年,她考入厦门大学俄语专业。这是一个偶然,也是时代和命运的选择。她从零开始学习,可谓高强度、高难度,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到最后深深爱上了俄语。三十多年过去了,回望过去,她为自己感到幸运,也被俄罗斯文学所深深吸引。

研究俄罗斯语言、文化多年,在她看来,俄语是一门具有独特气质、魅力的语言,难度在于语法系统的复杂性。入门不易,但用俄语来阅读、朗诵俄罗斯文学作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对俄语和俄罗斯文学艺术的热爱,让徐琪更加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参与编写学术性实用字典《俄语外来语新词新义词典》等,在对俄罗斯戏剧的研究过程中,她对梅耶荷德(俄罗斯戏剧导演、理论家)的作品及戏剧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并主持承担以“梅耶荷德戏剧思想研究”为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普希金曾预言:“我将蜚声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土地。”事实上,优秀的文化是不分国界的。在中国,在厦门,有着为数众多的俄罗斯文学爱好者,普希金的诗歌,果戈理的戏剧,都是他们的精神盛宴。徐琪希望更多人通过回归纸质经典作品的阅读,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充分感受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

(本报记者 杜晓蕾)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