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厦大海外教育学院外国学生的特点,那必然是“多元化”。这个多元化,体现在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厦门大学国际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各地的外国人都选择来厦门大学学习。因此,厦大海外教育学院的生源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大陆学生和港澳台侨生,还有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外国学生,如东南亚的泰国和印尼,东亚的韩国和日本,中东土耳其,西欧的英国和德国,南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东欧的俄罗斯、波兰和乌克兰,北美的美国、加拿大,还有非洲的尼日利亚。
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必然也有着迥异的生活习惯。
民以食为天。生活习惯的不同,当然首先体现在饮食方面。在伊斯兰教斋月期间,中东学生白天不吃不喝,只在日落后日出前进食。大家熟知的,佛教徒忌食牛肉,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欧美人基本上不吃味精,还经常抱怨食堂的饭菜油盐下的太重。
谈完“吃”,自然也要讲讲“住”。走进他们的宿舍,你会发现不同国家的同学,居住习惯也全然不同。有些国家的留学生,会选择与相似背景的同学居住在同一个套间,比如泰国、老挝和缅甸。这样的套间往往异常整洁,鞋子整齐摆放在走廊入口处,学生赤脚行走。公共大厅和卫生间空间充分利用,学生自己购买了冰箱、洗衣机、橱柜等,布置得十分舒适温馨。而有些国家的同学,也选择扎堆住在一起。不同的是,走进宿舍,仿佛进入一个香水与臭鞋混合发酵的垃圾场一样,逼得卫检的工作人员无从下脚。更有趣的是那些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同学混住在同一个套间的情况。这样的套间也有的很整洁,每天都有安排值日生,或者集体凑钱雇佣阿姨打扫;见到更多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只打理自己的房间,大厅空荡荡,除了标配的沙发桌椅上厚厚的一层积尘。
另外,也谈谈新生适应能力。总体上讲,外国留学生的独立程度和适应能力要比同龄的大陆学生高。每学期初新生入学的时候,各种肤色、各种脸孔、各种味道、各种腔调的中文和英文,冲击着各位老师们的色觉、味觉、听觉以及大脑。经过十多年的积淀,我们按照主要生源区域进行主观总结和划分,外国新生适应能力在下面名单呈降序排列:欧美、中东、中亚、日韩、东南亚、华人。
然而,外国学生也并非都是千差万别的。他们似乎都有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晚睡晚起。
在这样多元化的校园环境中,为了帮助国际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融入中国生活,构建中外语伴交流平台,解决国际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交流难题,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尽快适应新校区的学习生活。厦大海外教育学院也根据留学生们的多元文化差异情况,开展了“中国日”传统文化展示、国际文化节、“迷你世博会”、在厦留学生运动会、“泼水节”、“水灯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精心打造国际化舞台,加深中外学生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
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帮助国际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激励着他们在学成后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蒋玉塔)